成語故事說課稿
5、演
本則故事比較簡短,適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請學生演一演,并把寫的話也添上。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復習了故事的內容。
三、精讀《濫竿充數》
1、請同學們查查字典,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①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②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③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分類布置作業:
(一)基礎題:
1、朗讀課文。
2、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戰題
1、繪聲繪色講故事,豐滿人物形象。提示:可補充以下幾點: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進吹竽隊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祿后,有什么舉動,會怎么想?
(3)當齊泯王要求單獨吹奏時,他是怎樣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創編故事,挑戰自我。提示:(1)講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畫人物細致、具體。(3)題目自擬如:《南郭先生“失業”記》、《下崗后的南郭先生》等。
板書設計
6、成語故事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