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設計
4.出示名言,體會名人的給。
5.生活中,哪些是美好的東西?(說不出可以創設情景)
總結:美好的東西,可能物質方面的,你借給同學的一枝筆,一塊橡皮,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你對別人的一次安慰與鼓勵,一次寬容與諒解,一個微笑,一次握手,那些也是美好的東西。
三、總結升華 5(靈活)
我借花獻佛,想把這段話,送給吳怡,
請吳怡讀最后兩節,請十八位學生讀,請全班讀。
是啊,何時何地,我們都能給人送去美好的東西,相信,你也能找到屬于你的那份快樂。 請一起背誦最后兩小節。
四、指導背誦5(靈活)
師范背,生評點,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和信心。(時間充許,學生也背)
五、布置作業
以書信格式出示高爾基的信,以兒子的名義給高爾基寫一封信。
板書設計:
兒子種花 愛之蘊含
美景如畫 愛之呈現
父親賞花 愛之體驗
寫信教子 愛之升華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后反思
最近一直在提“生態課堂”,什么是生態課堂?莫衷一是,似乎強調了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就是生態課堂 ,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說法本身沒有錯。可是,教師在哪里?是不是教師只要任由學生在課堂上自我展現就是所謂的“生態課堂”?如果是這樣?那老師在課堂上不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已的一言一行,都成了這“生態課堂”上的非生態因子,反之,如果教師在課堂“不作為”,那么這樣的課到底是“生態課堂”還是“原生態課堂”?
老師是什么?很久之前就有一個生動的比喻: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把老師比成園丁,那學生自然是那些花花草草,需要老師在修枝裁葉,這本身就是一種很生態的說法。當然,這是一種廣義的說法,既是“樹人”,其中也必定包含著課堂教學的成份。我相信,有關課堂教學,不管是任何思潮、運動抑或是主義,教師的主導作用都不可能廢棄,它和提倡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生相伴,相輔相成的。關鍵是導什么,如何導的問題。
試談一下自己的理解。教師的導,首先是導自己。對課堂,對學生,對文本,首先自己要有堅定的立場,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應對課堂上紛繁復雜的局面,做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要做到這點,教師既要全面了解學情,也需深入研讀文本,只有這樣,才能站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有一份“我就是語文”的自信。當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導自己,最終還是為導學生服務的。對學生的導,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示范,教師課堂上需“言傳”,更需“身教”,同樣讀一遍課文,任何的多媒體設備,都起不到教師親自讀一遍的作用。教師的示范,不僅確立了一種標準,更會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增強教師在課堂上的吸引力。二:評價,評價是課堂上的潤滑劑,它能營造濃濃的課堂氣氛,也能使教師始終掌控著課堂的“溫度”。三:提煉,對于學生上課講的比較到位,全面的內容,老師要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加以引導,化繁為簡,用較為精煉的語言進行概括性的描述。四:梳理,對于學生理解較為片面,只能停留在只言片語的回答,教師要有梳理的能力,采眾生之長,加以整理,從而從出一個相對全面的理解。總之,教師的導,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個新的提高,使之理解得更為清晰,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