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教學設計
在設計本課時,主要體現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和理念: 1、促進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總目標中第一條就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顯然,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學本篇課文,固然要讓學生感受談遷動人的事跡,但也讓學生從談遷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促進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獲取。”“語文教學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角,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在品讀、討論、合作、交流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3、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和運用數字表達的效果。 本篇課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如“刻苦好學”、“博覽群書”、“翔實可信“、”流傳千古“、”家徒四壁“等等,這些四字詞語概括性強,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讀起來也瑯瑯上口。學生在朗讀、積累這些詞語時,不僅有利于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促進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一舉數得。本課的另一特色是運用數據。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將他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抽象的數字更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來表現人物對信念的執著。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困難是對談遷這個人物了解很少,課文又沒有詳細的故事情節。這就要靠教師補充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憑借課文的描述前后聯系,展開聯想和想象,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間所表現出來的談遷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頑強不屈的精神。課文語言比較平實,但平實的語言背后人物的精神卻熠熠生輝,指引著我們人生奮斗的方向。現在的學生遭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灰心喪氣,停滯不前,缺少的正是談遷這種頑強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通過學習,應該會對學生有所啟迪。 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已經開始嘗試體悟文本,并交流自己的看法,在平時的體悟交流中,本班級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有所體悟并能清晰流暢地表達(11人),有的學生有體悟,但語言表達不夠清楚(18人),有的學生有所體悟但不太愿意表達(14人),有的學生則對課堂不投入,缺少真正的體悟也很少表達(7人)。 基于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發展的現狀,預設以下提升點: 1依托文本,體會運用數字的表達效果,通過品、讀、感悟、體會談遷完成《國榷》的艱辛。 2抓住課文中具體描寫談遷重新編寫《國榷》的句段,通過批注、朗讀、想象說話品悟談遷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在厄運降臨時堅定的信念, 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