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校長的演講教學案例
學生因為是初次學習演講稿,所以有一種好奇和新鮮感,教學還算是比較順利的。
第二段是本文的重點。“四問”結構相似,都是以“問的什么——為什么要問——希望怎么辦”的形式出現的,教學時,我采用了“教”(導讀“問身體”一段)——“扶”(導學“問學問”一段)——“放”(自學“問工作、問道德”兩段)的方法,努力地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當然學生對于一些語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一些鮮活實例,效果還不錯。比如陶校長認為:“健康是生命之本。”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一篇課文《微笑著承受一切》,從而知道桑蘭受傷之后,就無法參加比賽為國爭光,就無法享受平常人可以享受的生活;再聯系學校的黃老師,因為出了車禍,成為了一個植物人,再也無法站在三尺講臺上為學生講課,無法看到我們這個美好的世界,無法享受天倫之樂……舉這樣的例子,學生不但容易理解課文,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辜負陶校長的殷切希望,讓演講的精神真正落實到學生的行動中去呢?我要求學生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從今天開始,就這樣“每天四問”,及時記載完成情況,當然提醒學生要實事求是,說真話。總之,要努力像陶校長所說的,學做“真人”。
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有的教學環節講解的不夠深入;整堂課出現了前松后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