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說課設計
【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我設計四個環節:
一、身臨其境,走入那個年代
一上課,我就給同學們放映了關于抗美援朝戰爭的音像資料,看了問:你有什么感受?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權利。通過課件,把形象直觀的抗美援朝戰爭的錄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有聲有色,讓學生的情感隨著畫面的變化起伏而推進,與此共鳴,不但使學生充分了解寫作背景,而且渲染了與文本相符的悲傷氛圍,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奠定基礎,并為幫助學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稱“忠骨”埋下伏筆。
接著,用飽含深情的導語揭示課題:在這歷時三年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殲滅109萬多人,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在這三年里,中朝兩國人民結下了比海還深的情誼;在這三年里,中華無數的優秀兒女為了保家衛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永遠長眠在了朝鮮。出示課題,讓我們一起讀課題。
二、披文入情,領略偉人風采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分成三步,一步一步,環環緊扣,引領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主動去與文本對話,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不成問題了
1、從“巨大悲痛”的細節描寫中,感受主席常人情懷:
⑴ 首先讓學生了解毛岸英:
這些優秀的革命烈士中有無數普通百姓子女,也有毛主席深愛的兒子──毛岸英。出示毛岸英的遺照,對于毛岸英你了解多少?
毛岸英是一個極其優秀的青年,是毛主席最心愛的長子。1950年11月25日,年僅29歲的毛岸英壯烈犧牲了,這封由彭德懷總司令親手擬訂的電報帶著噩耗送到了主席的手上,請大家輕輕地讀一讀,理解殉職。
課前布置收集,注重課內展示,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語文閱讀素養(查找、篩選、整合、表達)的形成和發展。并通過收集交流毛岸英生平資料,讓學生感受毛岸英是個極其優秀的青年,老來喪子何其悲痛,更何況這么優秀的兒子,把學生帶入悲傷之中。
⑵ 定向自學:
這個噩耗對主席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晴天霹靂),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接到兒子犧牲的電報,毛澤東有什么樣的表現,自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在重點詞句下加上小圈,多讀幾遍,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心理學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閱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無目的讀的效果,只是游牧的讀的效果的1/3。所以給每一次讀書提出一個要求,構建好閱讀話題,再加以建構解構,是引領學生學習課文的好方法。“接到兒子犧牲的電報,毛澤東的心情怎樣”是本課教學的一個中心話題。
⑶ 交流分享學習收獲:
在學生充分自學后,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隨機用引讀的方式進行朗讀指導,進一步體會人物情感,了解描寫人物的方法。
肖伯納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換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他啟發我們應給學生提供發言討論,交流思想的機會。實踐證明,討論不僅是交流思想,鞏固知識的一種手段,而且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互相啟發、活躍思維、認識升華的過程。重點指導品讀以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