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說課設計
① 收到這封電報起,主席悲傷得說不出話,吃不下飯,悲傷得借煙消愁,讀──
老來喪子,人生一大痛,已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愛的大兒子,這是剜心刺骨的通,讀──
更何況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為了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第六個親人了,他怎能不肝腸寸斷呢?讀──
② 是呀,這次怎么會回不來呢?怎么會犧牲呢?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這是真的,他的心在顫抖、在流血。讀──
③ 他多么希望岸英會馬上出現在自己的眼前,情不自禁的呼喊著……
是呀,課文就是這樣通過主席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來體現主席悲痛欲絕的心情的。
2、從“痛苦抉擇”的感人形象中,感悟主席寬廣的胸襟:
⑴ 定向自學:
就是在這樣痛不欲生的情況下,兩封接踵而來的電報卻使主席面臨一次重大的抉擇,默讀課文,想想主席面臨的抉擇是什么?他最終作出了怎樣的決定?用筆畫出來。
⑵ 引導學生理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意思。
⑶ 感悟主席寬廣的胸襟:主席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決定呢?
出示重點句子,反復誦讀,引導探究感悟。
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采用對話與交流的方式,通過師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啟迪,讓學生采取多元的方式品讀這些句子,讓句子中的內涵留在學生的心田,使偉人形象屹立在學生心中
⑷ 反復吟詠,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是出于對中華兒女的崇敬,主席不愿傷害朝鮮人民的情感,他強忍悲痛,顧全大局,作出了這樣的偉大的決定,讀……
這錚錚的言語下,是主席那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讀……
3、從“艱難抉擇”的矛盾心理中,感悟主席偉人風采:
⑴ 定向自學:
然而這個抉擇的過程對于主席來說,是那么容易的嗎?自讀7~10自然段,文章又是怎樣刻畫出主席的這種矛盾心理的呢?
⑵ 根據學生交流,隨機點撥感悟:
① 他多么想再見兒子最后一面呀!多么想讓兒子的遺體歸來安葬!這是人之常情。
② 他猶豫不決,因為一簽字就意味著父子將永遠無法相見,想到無法再見兒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傷?
本片段教學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真切地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語言、想象、朗讀把這種語言文字的感情表達出來,讓無聲的語言文字變得有聲有形。
③ 透過這一句話,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你展開想像寫一個片斷,抓住主席的動作、神態等,把那一個難眠之夜的情景,具體描寫出來。
在課文留白處設計一個寫作練習,促使學生把本課的學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應用起來。學以致用,而非“紙上談兵”,這樣更能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而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主席當時的矛盾、痛苦的心理。
⑶ 說話練習:
作為父親,毛主席多么想( ),多么想( ),但是,作為主席,他不能( ),不能( )。毛澤東是( ),更是(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