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鳥蛋》教學雜談
有些文章寓意深刻,往往深藏在文中的字里行間,單獨地讀課文,學生很難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文章的主旨,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
如教學《兩只鳥蛋》,孩子天性好玩,覺得涼涼的鳥蛋很好玩,對于文中的孩子把鳥蛋放回,只是機械地理解要愛護鳥類,而非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教學中,可運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鳥類的資料片:美麗的鳥兒在自然界自由的生活給人類帶來一道道景觀,可愛的鳥兒為人類默默地工作奉獻,學生們產生仿佛身臨其境之感,與鳥兒融為一體,從而了解到鳥兒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愛護鳥類,很好地理解了“飛向高遠的藍天”。
恰當地選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從教學整體上看,信息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擴大了教學規模,促進了教學現代化發展;從教學系統上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引起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變化,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甚至教學體制也隨之發生變化。
【江蘇省丹陽市大泊中心校 貢華軍】
〖關注學生學習的發展性,盡量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要實施好這一目標,教師首先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用心去呵護學生創新的一切靈性。因為,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是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中國,也是創新精神能力培養的基礎。可是實際的教學中,有許多扼殺學生創新靈性,破壞“寶貴財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師問學生,冰融化了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水,有的學生說變成小河,有的學生回答變成春天。結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揚,說成春天的被老師斥為“胡說八道”。這個教師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靈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擊一番,其結果,或許這個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詩人。
可與其相反的,一位老師在上完《兩只鳥蛋》之后,看到學生仍興致勃勃,便利用幾分鐘讓大家說說心理想說的話。一位學生要求上臺背誦白居易的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子在巢中望母歸。”這位教師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進行一番熱烈的對話。大家從“不能打枝頭鳥”到鳥媽媽怎樣照顧小鳥,又說到“我們的好媽媽”。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說:“我們的媽媽就像鳥媽媽一樣好,因為我們都是鳥蛋。”(全班哄堂大笑)當老師詢問“為什么”時,他一本正經地說:“因為我們現在還小,比較容易被壞人帶走,如果被壞人帶走了,媽媽也會像鳥媽媽一樣焦急的。”(其他學生贊同了:喔!那我也是鳥蛋……)我不禁為這位教師關注學生、尊重期待,善于呵護學生的創新靈性的言行而喝彩。
【天津市河西區教研室 丁文靜】
〖以語言環境識字為主〗
閱讀是識字的目的,也是識字的途徑。因此識字和閱讀是緊密聯系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識字。體現“文中識字──詞中識字──識記單字──遷移識字”的過程。
文中識字,主要是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有識字意識。如學生自讀課文時,畫出不認識的字。
在匯報讀書情況時,學生利用聽讀、指讀等方式,強化在語言環境中記字;教師根據學生實際(讀不正確的主要原因是字不認識),對認讀字用投影、板書等方式加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