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鳥蛋》教學雜談
【廣東省廣州市東山區環市路小學 林曉玲】
教師課堂語言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瞬時的、即興的、即時的、即地的一種評價。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頻率最高、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一種過程性評價方式之一,是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案例:
教學內容:語文一年級下冊《兩只鳥蛋》的朗讀教學
師:(投影出示句子: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這時你的心情怎樣?你會怎么讀這句話?
生1:(皺著眉頭,滿臉不高興地讀起來……)
師:哦,你看到鳥蛋不見了,很難過!
生2:(一臉驚奇,速度較快地讀……)
師:是呀,鳥蛋怎么會不見了呢?真的很令人驚奇。
生3:(左顧右盼,好像在找什么,焦急不安地,讀得特別慢……)
師:你還想再仔細想想鳥蛋會去哪兒,可是找不到了,你很失望。
生4:老師,我和他們讀得不一樣。
(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讀句子……)
師:呀,你看到鳥蛋不見了,心里多著急呀!
師:同一句話,小朋友能讀出這么多的意思,真不簡單哪!
評析:
朗讀有三個層次的要求:一讀正確;二讀流利;三讀出感情。
如果學生朗讀時出現錯誤,教師可以及時糾正。讀得流利與否,也很容易辨別出來。但讀得是否有感情,卻難有明確的標準。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對課文內化認識的外化表現,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因此有感情地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對文章的情感基調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再則感情本身有一定的直覺性、模糊性。這一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情感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由地將內心對失去鳥蛋或失望、或驚異、或難過……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和融合于朗讀之中。而教師的評價語言因人而異,富于真情。這些貼切的評價語客觀地肯定了學生創造性的朗讀。這樣,認真讀書不再是機械僵化的套話,而是學生閱讀由衷地投入和個人情感自然真實的宣泄。
【四川省南充市十中小學部 何莎莎】
〖多媒體課堂,讓識字教學有情有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應力求做到有情有趣,而多媒體技術在識字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運用了多媒體技術,能創設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識字情境,誘發兒童學習生字的飽滿熱情。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所認識的生字會認得更輕松、記得更深刻,讓他們扎實、有效地掌握生字。
同時,我還注重學生與電腦的交流,讓電腦不再成為教師的“專利”。目前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的計算機幾乎全是由教師來控制的,其實,適當地讓學生參與到計算機的操作中,能進一步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如在教學《兩只鳥蛋》一課的生字時,我先用課件在大屏幕上出示12只可愛的小鳥,它們的身上都寫有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原來課文里還藏有12只小鳥,它們都有自己的名字,你們能在課文中找到它們的名字嗎?”教師這一激勵性的語言,實際就是引導學生在文中圈出生字。但是“找名字”的活動形式,與直接讓他們圈出生字相比,更加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征,貼近孩子的心靈。隨后,在大屏幕中又出現了一棵大樹,大樹上面寫有生字的拼音,“這些小鳥迷路了,你們愿意幫這12只小鳥找到自己的家嗎?”這下,孩子們情緒高漲,個個都躍躍欲試,紛紛舉起了小手。當第一個孩子用鼠標把“小鳥”拖進“大樹”中相應的位置時,還出現了小鳥歡快的叫聲。其他的孩子更加按捺不住了,爭先恐后地要送小鳥們回家。這樣的識字形式充滿趣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