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鳥蛋》教學雜談
第三層次: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通過展示讀,表演讀等,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此時我的評價點撥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3、讀說結合,培養想象:
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基礎。在低年級就開始以閱讀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兒童詩的語言精練、意象簡單使得詩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這恰恰是學生學發揮想象的“沃土”。因此在學生讀通讀懂本詩后,我在詩歌的空白處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作者抬起頭來,在藍天白云間,他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目的就是讓學生帶著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揮自由的聯想去填補這些空白,走進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組詞、形近字、偏旁帶字等多種方法分類識字。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和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悟。通過小組的個人的、課內的、課外的各種實踐活動,強化體驗,積累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有愛鳥的意識和情感,懂得愛鳥也是保護環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多媒體課件展示:
⑴ 在一棵大榕樹上,群鳥嬉戲、歡唱的快樂情景。
⑵ 鳥媽媽孵蛋的情景。
⑶ 鳥媽媽給小鳥喂食。
⑷ 回到第一個場景。
2、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說什么?
優美的生活化的情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課件中歡樂、溫馨的場面也為學生感悟課文內涵做了情感鋪墊。
3、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小作者和鳥蛋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板書課題。
讀課題。
伺機通過組詞來認讀“蛋”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同桌互讀互評價。
3、教師范讀。
4、學生練讀。
5、指名賽讀。
通過讓學生充分地朗讀,逐漸豐富意象,體會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幫助學生進入詩歌境界。
三、自讀自悟,朗讀交流
1、指名讀:
其他學生找出小作者的動作詞。
2、自讀課文:
說說從這些動詞你體會到了什么?
四、拓展說話,內化語言
五、齊讀全文,升華情感
六、學習生字,指導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