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鳥蛋》教學雜談
案例:《兩只鳥蛋》
在學生整體感知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體會我對鳥蛋的喜愛時,必然涉及“取”和“拿”的不同,“涼涼的”等詞語,板書認讀。討論:媽媽為什么說鳥媽媽一定會著急?(板書“一定”認讀)“我聽了媽媽的話怎樣想,怎樣做?”(板書“連忙”“輕輕地”“送還”認讀)。
這樣把識字和指導朗讀、理解內容、發展思維、培養語感結合在一起,使識字更有情境,也易于學生對識記字詞的理解。
在文中識字的基礎上,可以摘離出詞語,最終識記單字。
【福建省廈門市嘉濱小學 黃玲玲】
〖開展辯論式學習〗
“辯論”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有效地緞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參與爭論的學生,必然精神亢奮,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尋求不同見解,學生學習的主體也就能夠真正地確立起來。我們要根據大綱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造辯論時機。
如在《兩只鳥蛋》一文中,我拋給孩子這個題目:你認為這個孩子應不應該把鳥蛋放回去,為什么把鳥蛋放回去?同學們想法很多,眾說莫一。我讓大家展開辯論,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學可以以小記者身份進行采訪。有位叫江平的小朋友說:“我認為鳥媽媽可以生很多鳥蛋,沒放回去也不要緊。”有位小朋友馬上站起來說:“請問江平同學,你也有姐姐,可是如果你丟了,你媽媽會著急、會傷心嗎?”江平說:“會呀!”那個小朋友說:“小鳥媽媽也是一樣的嘛!”學生圍繞不同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兩只鳥蛋》教學設計談
【教材分析】
《兩只鳥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兒童詩。全詩描述的是“我”取鳥蛋──玩鳥蛋──送還鳥蛋的情感經歷,展現出了“我”從心底里萌發出的對小鳥的關愛,對生命的珍愛。
詩歌共有四個小節,內容充滿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想象世界,文筆細膩,語言平實,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詞語訓練,讓他們在讀中感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生命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課后“我會認”中12個生字是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我會寫”田字格中的6個范字是本課要求會寫的熟字。課后練習是“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練習的安排體現了對語言積累和感悟的重視。
【教學設想】
根據詩歌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設計以下教學方法:
1、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和其他文本相比,詩歌具有節奏美、音韻美、意境美。楊再隋教授說過:“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體驗,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我不過多地對詩歌加以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工處理課文的符號信息來理解課文內容,最終將課文的語言、表達方式、情感內涵逐漸內化為自己的。
2、層次閱讀,個性閱讀: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但讀也需體現層次性。教學中,朗讀指導我力求體現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讓學生借助拼音自己嘗試讀,同桌互讀互聽,把詩歌讀正確,讀通順。
第二層次:通過我的范讀,提供給學生模仿的范例,在反復朗讀感悟中把詩歌讀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