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鳥蛋》教學雜談
【福建省廈門市梧村小學 吳玉瓊】
〖重視朗讀的指導,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學生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朗讀,這種感情朗讀不應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應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自得的。因而在教學中,我們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及機械似地反復讀書,而是重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讀的方式靈活多樣,往往效果好的讓人出乎意料。
如教學《兩只鳥蛋》時,教師讓學生邊讀邊演,再說說體會。如第一小節“我從樹杈上取下兩只鳥蛋,涼涼的,拿在手上真好玩”,學生邊讀邊演后,體會到 “我之所以取鳥蛋是因為覺得它好玩;我一時貪玩才拿的鳥蛋,不是故意的……”第三節“我小心地捧著鳥蛋,連忙走到樹邊,輕輕地把鳥蛋送還”,學生體會到 “我是生怕把鳥蛋弄壞了;我擔心鳥媽媽會著急、傷心呢;我其實很愛小鳥的……”而最后一小節“我仿佛聽見鳥兒的歌唱,抬起頭,把目光投向高遠的藍天。”學生的體會:“我好象看見可愛的小鳥在藍天上自由自在地飛呢;因為有了小鳥,我們的天空變得更美麗了……”學生在讀中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了“愛鳥”的情感,并在心中油然而生愛鳥的意識,充滿童真的言語讓老師感動不已。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東林小學 馮忠明】
〖“細節出精彩,整體定成敗”〗
“細節出精彩,細節定成敗。”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細節出精彩固然沒錯,因此許多教師,尤其是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對教學細節給予孜孜追求,從教學預設到課堂生成,非常渴望細部的出彩。但決定課堂成敗的絕對是整體,而不是細節。
某特級教師在執教《兩只鳥蛋》一課時,同時為我們奉獻了細節成與敗的教學環節。在預設教學“我小心地捧著鳥蛋,連忙走到樹邊,輕輕地把鳥蛋送還”時,他設計了一個表演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學學“我”的動作,表演一下“我”送還鳥蛋的情景。但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孩子只用一只手拿鳥蛋,老師隨即抓住了這個細節,問孩子們:
“請你仔細觀察,那位同學表演得對嗎?”
孩子們馬上指出:“不對,用兩只手,才叫‘捧’”。
“課文為什么用‘捧’,而不用‘拿’呢?”老師追問。
再指名表演。學生表演極其逼真,連神態都表現得格外小心。
這樣一來,孩子對小主人公拿鳥蛋時的小心翼翼體會得更加深刻,對文本語言有了進一步的體會,可謂“文道雙收”。
但是到了結課時,老師的一個細節疏忽,使課的余味失去了應有的美感。
“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學得很認真,老師把這兩只小鳥送給你們班作為獎勵。”
(通過變魔術的方式已經把兩只鳥蛋變成了兩只小鳥。)
同學們歡呼雀躍……
其實,這樣的結課是有違本文的價值觀導向的。如果順勢誘導,設計放飛小鳥的環節,那效果是十分理想的,也許學生對這樣結束的語文課會懷念一輩子的。
當然,這位特級教師的課總體而言是成功,不能因為結課時的一個細節疏忽而否定一切。因為他對文本的轉換,對學生情緒的調動,對文本價值的感悟等從整體上把握得十分準確的。
因此,課堂上我們渴望出現精彩,但如果以犧牲整體為代價,去追求細節精彩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個別的精彩不能替代大家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