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大海邊》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我家住在大海邊》是一篇意境優美,充滿童趣的抒情散文。語言十分生動、形象。雖然我們這兒靠海,據我了解,孩子對于課文中所描述的場景卻很少有實際接觸。正如隔壁班有一個去過海南的孩子認為的一樣:我們這里的海并不是真正的海。大海應該像課文里寫的一樣。在設計教學情節時,我從學生的有關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通過試讀初悟,深讀品悟,熟讀積累等語文活動,以實現由外而內的感悟、運用,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全方位整體地感知語言現象,讓學生樂于交流自己獨特的學習感悟,從而感受到大海之美,海邊之樂。教學目標:
1、會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相關的生字,聯系生活實際及課文內容懂得部分詞語的意思。
3、學習課文部分內容,感受大海的美,海邊之樂。
4、背一背自己喜歡的詞句,樂于與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學重難點:
1、學會部分的字詞。
2、樂于與人交流自己獨特的學習感悟。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走近” 大海。
由課前談話引入課堂學習,既創設了親切的課堂氛圍,又介紹了“我家住在大海邊”的句型,為下面學生讀題作鋪墊。學生看完課件畫面后,談到自己來到大海邊,心中最想說的一句話時,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如:大海真漂亮!大海好大啊!大海可真威風!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一種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先聲奪人地吸引了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讓學生走近大海。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低年級學生處于感性思維階段,對語言的學習主要慣于直覺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滲透自主識字的方法,并把教與學的主要活動放在學生的讀上,鼓勵學生試讀、敢讀,真正把閱讀的時間還給學生,使學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體觸摸語言,讓學生在“悟”中自得。初步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大海的情景美。
三、自主閱讀,感悟語言。
興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成為可能。因為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過程是在教育影響下與客體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的過程。而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又使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為可能。學生是有靈性的生命個體,他們對課文中的人、事、物都會產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此,我在這一環節的設計時,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說一說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為學生提供“與人交流”的機會。
四、熟讀積累,創新運用。
一篇文章,若能讀出抑揚頓挫、神情語調來,就表明受到了感染。為此我讓學生充分讀書,在語言文字中多走幾個來回,多角度、多層面的觸摸語言、揣摩語言,從而幫助學生內化、積累語言。實踐運用是內化語言、形成語文能力的必經過程。運用直觀形象,創設新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對課文詞句的學習與借鑒進行仿說,實現語言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