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音版第八冊 第六課 《風景如畫》教學參考
(3)ⅰ、ⅱ聲部各自展示自學成果,教師給予鼓勵并指出問題加以糾正。
(4)表演《牧羊女》一部分唱,一部分吹奏,一部分表演。三合一表演并進行交換。
教 學 建 議
本課內容擬用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聆聽《森林的歌聲》;學唱《小溪流水響叮咚》。
第二課時:聆聽《蔭中鳥》;豎笛吹奏練習。
第三課時:學唱《茨黎花》;命題創(chuàng)作活動。
教 材 分 析
1.器樂合奏《森林的歌聲》
這首樂曲由大自然的真實音響與美妙的樂音交織而成。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樹蟾、秩雞、腹斑蛙、褐鷹梟、山羌、飛鼠等與笛子、提琴、吉他等樂器一起奏響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樂曲的旋律簡潔質樸,輕快流暢,采用自然小調式,富有東方情調。
樂曲在森林中小動物的鳴叫聲中開始,繼而吉他輕輕地奏出一段旋律:
這個旋律以“3”為軸心,起落回旋,輕松活潑,但不失平衡安詳。
在先行顯示出樂曲主題的引子之后,樂曲進入第一部分。笛子奏出上述旋律,然后由小提琴演奏由此派生的另一個旋律:
與兩個旋律末尾相同,它們之間并無太大的對比。隨后再運用不同的配器將音樂重復一遍,造成音色的變化。
樂曲第二部分的句首,音區(qū)提高,節(jié)奏拉寬,與前一部分形成一定的對比,加上諸種樂器的加入,使氣氛熱烈起來,仿佛森林中的動物鼓起勁,放聲地歌唱。
在主題再現(xiàn)后,音樂突然安靜下來,旋律的流動變?yōu)槌掷m(xù)的長音并作半音上行,營造了深邃、神秘的氣氛。很快這種安靜被打破,以上的音示又全部重復出現(xiàn),只是在演奏的樂器及聲部的配置上有所不同。由于彈撥樂器加強,低音部加重,使森林顯得更為熱鬧。樂曲把我們帶進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們享受到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無窮樂趣。
樂曲中各段旋律出現(xiàn)的順序為:
(重復一次)
樂曲的作者不詳。
2.笛子獨奏《蔭中鳥》
這是笛子演奏家劉管樂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北方風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間音調,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歷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顫音等奏法,描繪了茂林濃蔭、百鳥齊鳴的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快板速度的8小節(jié)引子為呼應式的上、下句式,好像是鳥兒對答。一只鳥兒在呼喚:“這兒樹蔭多涼快,快來!”另一只小鳥應答著:“哦,我來了!”笛子以歷音(\)、
顫音(tr)的技巧,形象地表現(xiàn)了鳥兒飛翔和對答的情景。
在充滿活力的引子之后,呈現(xiàn)了活潑、歡快的主題:
通過吹奏技巧的巧妙運用,使旋律與鳥鳴聲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鳥語化的旋律既具有造型性,又具有音樂性,可謂獨具匠心。
這一部分就以這個主題材料,通過句幅遞減和衍生展開,演染出喧鬧、熱烈的氣氛。
中間部分在輕快的曲調伴奏下,笛子運用特有的技巧模仿各種鳥鳴聲:
鳴叫聲以及抖翅、亮羽等各種聲態(tài)和動態(tài),在這里展現(xiàn)得惟妙惟肖,酣暢淋漓,好一幅蔭中百鳥競相爭鳴的美妙圖畫!
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現(xiàn),尾聲在全曲的最高音音上作顫音延伸,緊接著戛然而止。自然之音,音樂之聲,在人們耳畔久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