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教案全冊|
二、山鄉晨曲 1、觀賞山鄉豐收場景圖片,學生交流觀后感。聆聽山那邊飄來的晨曲。
三、 山鄉的歌 1、學生用lu隨琴輕聲哼唱旋律。學生劃拍認讀旋律,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突破難點。全班跟琴齊唱全曲。 2、 學唱歌詞。老師范唱,學生聽辨歌曲的情緒,注意歌曲中的力度變化。3、 參與表現討論歌曲的演唱情緒。學生聽老師演唱一、二樂句,體驗后講出一、二的演唱情緒是抒情、優美的。學生商議三、四、五、六樂句的演唱要求。(這部分在演唱時強弱對比要分明,要把看到山鄉豐收景象后喜悅心情用歡快的情緒演唱出來。)學生演唱最后兩句,體驗結束句興奮、幸福的感情,總結出用抒情、激動地情緒和明亮的聲音將歌曲推向高潮。
四、 慶祝豐收過度語: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為豐收的山鄉慶祝吧! 1、 聽賞《豐收鑼鼓》2、 復聽樂曲,討論交流。 a、這首樂曲有幾個音樂主題? b、仔細聆聽主題2中歌唱性的主旋律,你感到第一遍的主奏樂器是();第二遍的主奏樂器是()。第一遍: 嗩吶 二胡 笙第二遍:二胡 笛子 揚琴 c、討論歸納師:這首樂曲有兩個音樂主題,第一個主題音樂歡快熱烈,第二個主題輕快而富有歌唱性。它們運用了二胡、嗩吶兩種不同的樂器主奏。旋律喜悅歡快,特別能體現喜慶氣氛。
六、課堂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所學內容,請學生自由發言,資助評價。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的收獲真大,從領略《栗子大豐收》的美麗,到聽賞《豐收鑼鼓》,我們一直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讓我們再次隨著《豐收鑼鼓》的音樂跳起來吧!播放音樂,在歡快的歌舞中結束本課。
音樂家貝多芬
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標: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及貝多芬對人類音樂的偉大貢獻。在學習中聯系創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感情,能自然有感情地歌唱。了解歌曲表達的中心思想——只有當人們都成為兄弟時,人類才能得到幸福
教學重點:拓展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了解貝多芬的生平,學習他與社會與疾病與命運抗爭到底的偉大人格,并且運用樂器編小合唱。
教學難點:跨小節的切分節奏,要唱足時值,唱出重音,并控制好音量。
教學過程:
音樂導入、創設情景、引出新課
1、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見一位音樂圣人: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
教師彈奏《獻給愛麗斯》片段,請學生說出是誰的作品。
2、提問:①你還聽過貝多芬的哪些作品? ②他為什么被稱為“樂圣”?為什么受到世界人民的愛戴和擁護?
3、現在老師就帶大家走進美妙的音樂殿堂,去了解一下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多芬。
二、走進音樂圣人——貝多芬
1、通過聽故事談談你對貝多芬的認識。
2、結合課件簡介“樂圣”貝多芬的生平。(簡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于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并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三、走進名曲——《歡樂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