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二年級音樂第1單元《到郊外去 》教案
第一單元 到郊外去
教學內容:
1、 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做回音游戲。
2、 欣賞管弦樂合奏《出發》、河北民歌《放風箏》。
3、 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認識小節、小節線。
4、 學唱歌曲《郊游》,表現郊游的情景。
教學目標:
1、 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放牛放到小河邊》《郊游》。
2、 欣賞《出發》《放風箏》。
3、 聆聽音樂《出發》、隨著歌曲《郊游》進行表演。
4、 認識小節線和小節。
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聽》歌曲簡潔、樸實,描繪了孩子們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畫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動模仿了聲音在山谷間回蕩的自然現象。
歌曲為起承轉合的四句結構,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基本相同,只有第三句是對比樂句。教師范唱該樂句時,應注意將力度、旋律等對比因素表現出來。在教唱歌曲時,注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開始人與自然、兒童與大山的對話。在演唱形式上,可設計成一呼一應的對唱形式,模仿山谷回音的效果。喚起兒童身臨其境的感受,也有利于兒童表現歌曲力度的變化。運用中等速度,歡快地演唱。注意在表現歌曲力度變化時,對比要鮮明但不能過分夸張。
該樂曲旋律的核心音程是圍繞屬音sol的上四度跳進與下五度跳進進行的,這兩種音程構成了歌曲旋律發展的基礎,教唱歌曲時,可適當注意。
2、《出發》 1949年10月,前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為兒童創作了一套兒童交響組曲《冬天的篝火》,這套樂曲共分八段,以蘇聯詩人馬爾夏克的詩句作為標題,在樂曲間通過朗誦來敘述少先隊員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發》《窗外的雪花》《冰上圓舞曲》《篝火》《行軍》《歸來》等。這是普羅科菲耶夫繼《兒童音樂》和《彼得和狼》之后,為兒童和青年創作的又一優秀作品。音樂描繪更加具體,更能為兒童所喜愛。
第一樂章《出發》描寫了一群兒童坐火車去郊外歡度假日的情景。樂曲主要利用樂隊音色的手法,表現兒童心潮起伏的心情和車窗外快速變化的景色。該樂章為單二段結構。
3、《放風箏》這是一首流傳在河北南皮一帶的民歌。歌曲表現了春季放風箏的民俗。從三月清明唱起,唱到姐妹的穿著打扮,唱到放風箏的動作細節、風箏飛翔的形態,直唱到姐妹收起風箏歡歡喜喜回家去。歌曲優美動聽,深受人們的喜愛。
民歌有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等,《放風箏》屬小調,也稱小曲。這首《放風箏》使用了江南優秀曲牌“碼頭調”的曲調,來歌唱當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麗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內柔外剛、南北交融,與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樣,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節拍為2/4,在節奏和速度處理上十分多樣,抒情優美,適宜用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中速演唱。
4、《放牛放到小河邊》這是一首流傳在江西萍鄉一帶的民歌,屬于民歌體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現了在種田之余兒童在河邊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藍天、青草、小河、耕牛,與小牧童融為一體。
歌詞的開始,每一個字后面都有短小的襯詞,活潑輕快,富有童趣。演唱時,襯詞可唱得輕巧。歌曲結束時句尾可帶有呼喚語氣的襯詞“呦哎!”,給整個唱腔帶來飽滿激情和獨特的地方色彩,演唱時具有一定的即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