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音樂下冊全冊教案
3、培養學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組織、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過程】
1、由兩位學生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說、演、彈、唱曲藝,同學們可以邊說邊演或邊談邊唱,或只說只唱只彈只演,甚至也可以只唱一兩句,但都應是曲藝,可以是一個人表演或兩三個人共同表演,也可以是小組共同表演。老師準備一付竹板、一只小鼓,同學們可以在表演中運用。
2、學生分別表演節目,其間教室也可唱一曲片斷。
3、在齊唱《說演彈唱》的歌聲中結束。
《第三單元 古曲新韻》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塤、中阮重奏曲《陽關三疊》;
2、學習歌曲《陽關三疊》。
【教學目標】
1、欣賞古曲《陽關三疊》,了解塤的相關知識;
2、學會演唱歌曲《陽關三疊》,并能夠感受和表現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講音樂故事
1.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古代有關知音的故事嗎?
2.請學生講故事,教師補充。(如果學生不了解,由教師講故事。)
3.問:同學們,聽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
學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間的友情,這為下面學唱歌曲《陽關三疊》做了鋪墊。
二、欣賞塤曲《陽關三疊》
1、介紹歌曲背景。
2、讓學生背誦《送元二使安西》,體會歌詞內涵。
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別詩,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前兩句,點明了送客的時間和地點。初春的早晨,一場細雨使塵埃落定,空氣變得濕潤清涼;從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處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機盎然。詩中柳色的"柳"與留戀的"留"諧音,更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后兩句寫在送別的酒席上,詩人勸他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這兩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勸酒,實際上卻是衷心地祝愿著好友,在那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3、初聽感受音樂,請學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賞、分析,感受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完美藝術效果。
5、音樂知識:認識吹奏樂器--塤
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
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現在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三、唱歌
1.先聽歌曲范唱或錄音《陽關三疊》;。
2. 讓學生跟隨錄音學唱。
3.請學生分析歌曲在調式、節奏、音程等方面的特點。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較為平緩,音與音之間多為鄰音,節奏上先長后短等。應注意使學生總結出這些特點對歌曲情感表達的作用。
4. 教師輔導學生學會這首歌,全班集體演唱。
四、總結并布置下節課的內容。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欣賞箏獨奏《漁舟唱晚》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箏曲《漁舟唱晚》,認記民族管弦樂器--箏的形狀和音色;想象樂曲描繪的夕陽西照下湖面歌聲四起,豐收的漁民滿懷喜悅,駕著片片白帆紛紛而歸的動人畫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音樂進教室 。
2、師生問好。
3、復習。
我們以前欣賞了哪些民族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