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每一所學校 教好每一個學生—關于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32條建議
善教者,能運用教材、教具、手勢給學生帶來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表現自己。尼爾戲說的最不好教的學生,就是樂于在思考中表現自我的一類學生。他們愛發(fā)問、反問并非“糟糕透了”,而是學得生動活潑;學生愛問勤思,也是尊重教師勞動、熱愛老師的最高境界。讓學生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思想禁錮得只習慣統(tǒng)問統(tǒng)答“是”或“不是”,是不足取的。誠然,“不好教”的孩子,在課堂上滋潤他們“一滴水”,教師需要“一桶水”、“長流水”的儲備,才能應對他們海闊天空的提問;而“最好教”的孩子其實最難教,要擦刷這些孩子思維的“鐵銹”,點燃勤學好問的火焰,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更需要教學藝術、教育機智,還有心靈的撫慰。尼爾訪問過16個國家,至少見多識廣,不會不辨好教與不好教的真諦,說中國的孩子最好教,不過是恭維中國官員的一種幽默罷了。
教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是推行素質教育的訓練目標。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從學會到會學,就具有潛在的創(chuàng)新能力。會學,同時也會樂學、好學,有學習的主動性,善于選擇和取舍學習的內容和范圍。緊張而輕松的心境,會伴隨他們的智力生活,很多時候,“不好教”的孩子會學、會思考,并不是教不好的孩子。教師應因材施教,就可能匠心獨運地把“好教”的孩子轉變成“不好教”的孩子;把“不好教”的孩子,進而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的孩子。
(摘自《長沙晚報》.9.29)
心理漫談
適度快樂的人成績更好 有點小煩惱的人更健康
美國科學家發(fā)現,與無憂無慮的“樂天派”相比,有些小煩惱的人反而更健康、更富有。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家迪納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在96個國家對12萬人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調查研究,內容包括他們的生活滿意度(10分滿分)和收入狀況,結果顯示,生活滿意度為8~9分之間的人比10分的人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另一項調查是針對美國數所大學的學生展開的,結果表明,最開心快樂的人雖然最善社交,但是在學習成績上卻低于適度快樂的人。研究還發(fā)現,雖然快樂的人比易怒、低沉的人更健康,更易成功,但生活中有些小煩惱,而依然保持樂觀的人,健康狀態(tài)更好,壽命也更長。
究其原因,迪納博士表示,那些最快樂的人,容易滿足現狀,在學業(yè)和工作上的進取精神會略顯不足;盲目樂觀,也會讓人們忽視對健康狀況的關注;太過快樂還會讓人處于興奮狀態(tài),對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過度刺激;另外,盲目樂觀的人還喜歡尋求刺激和冒險,這樣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表示,生活中要學會做個快樂的人,但也要存有憂慮意識。
(《廣州日報》.8.24)
最壞地打算 最好地努力
鄭正文
中學時代有位好友學習成績總是穩(wěn)居年段前三名,她功課認真扎實,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從未失手。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她面對任何考試肯定像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沉著冷靜、胸有成竹、信心百倍。事實恰恰相反,她在每次考試前總會緊張不安,嘮叨自己可能考砸,認真得有點苛刻地復習復習再復習。等到考試成績一公布,她的分數仍然遙遙領先,以至于我懷疑她在考試之前的緊張是否是虛偽的謙虛。
顯然,她不是一個樂觀主義者(optimism),面對考試從來沒有自我感覺良好過。典型的樂觀主義者在遇到困難時,總是陽光開朗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而典型的悲觀主義者則愁云慘淡憂心忡忡,擔憂自己可能失敗。同樣是面臨問題,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更傾向于使用直接的應對策略,迎頭而上著手處理解決問題;樂觀主義者也使用更多積極的應對策略,例如向親密朋友訴說自己的感受來化解內心焦慮。因此,樂觀主義者面對生命中的危機和挑戰(zhàn),能更有效地應對,也更容易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