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每一所學校 教好每一個學生—關于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32條建議
二、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公共財政體系
6.建立政府主導的多來源的公共教育財政體系。國外有句名言:“政策就是撥款。”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性不是靠文字描述來體現,而是靠財政投入來體現的。教育經費占gdp 4%的目標早已確定,綱要應規定在xx年實現,并在2020年達到5%。按照公平的成本分擔原則,合理制定非義務教育階段學費收取標準。成立“中國教育銀行”,給予捐資教育事業以稅收優惠,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作為教育財政的補充。明確各項教育收費政策規定;對于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和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實施“教育券”政策;合理吸納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真心實意扶持民辦教育,實現教育經費來源多樣化。制定《捐資興學法》。
7.切實解決高中辦學經費不足問題。目前許多優質高中政府撥給的教育經費只占學校總經費支出的40%左右,其余部分均由學校自行解決,這種狀況必須盡快改變。盡快制定優質高中合理收費標準及辦法,同時實施高中階段貧困生資助政策。
8.建立和完善教師繼續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和教師培訓成本補償機制。教師專業發展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要重視教師的繼續教育,不斷提高他們教書育人的水平。按照相當于教師基本工資5%的數額,專項下撥教師培訓經費。建立教師定期帶薪脫產培訓制度。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國家的事業、政府的責任,要強化教師教育經費政策導向。
9.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確保農村合格教師的工資由政府承擔。xx年兌現《義務教育法》關于“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的規定。“文革”以前實行地區工資類別制,邊遠地區工資比沿海地區高。建議對教師工資制度采取這項政策,提高老少邊窮地區教師的工資,或給予農村地區教師特殊津貼,使其實際收入不低于城市同級教師,以吸引和穩定農村教師隊伍。鼓勵教師終身從教,建立正常晉級增薪制度,在住房、醫療等方面給予照顧。農村教師編制要與城市教師編制統籌考慮。提高教師教齡津貼、班主任津貼。加大財政對農村教育轉移支付的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工作環境。分地區制定《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標準》,明確具體要求,縮小城鄉學校差距。
10.增加教育投入,盡快解決中小學班額過大的問題,并逐步推進小班化。目前存在的中小學班額過大現象集中反映了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和辦學條件差的問題,影響了基礎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制約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新型教育教學方式的實施。解決大班額問題是基礎教育階段保障順利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需要加大投入,限定班額,xx年做到中小學不超過45人,2020年中小學不超過35人。
三、加強教育制度創新,完善教育結構
11.建立以公辦教育為主體、多種辦學形式并存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建立和完善以公辦教育為主體、多種形式辦學的教育體制。切實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認真落實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政策,進一步鼓勵并推動辦學主體多元化,改進政府對民辦教育的管理。
12.制定《學校法》,進一步明晰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擴大和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轉變政府管理基礎教育的職能,不斷提高政府對于基礎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領導能力和水平。實行學校非行政化,取消學校和校長的行政級別,聘任有豐富教育背景和組織能力的人擔任學校領導職務;加強學校的民主化建設,積極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增強學校的辦學活力;充分發揮學校在微觀教育教學和管理改革方面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