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每一所學校 教好每一個學生—關于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32條建議
1.奠定個人的課程理論坐標——發展自我確證的選擇能力
當前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性和可選擇性同時增強。因而每個教師必須學會選擇,正確的選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師要成為積極選擇的向導,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有非常豐富的積累,有高度的判斷力和鑒賞力,如此才能有高超的選擇能力。因此,青年教師要真正消解評課中的“多元沖突現象”,從自身角度來說,關鍵是自己的心中要有一個“明晰的標準”——有一種基于成功智力的教學設計選擇力——懂得什么情況下選用哪一種教學方法、手段最合適,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最適合具體課堂的特定情境。教學選擇力是一種流體能力,只有走“在選擇中學會選擇”的路子。另外,我們也要積極投入到他人的磨課之中去,主動參與團隊化的完善教學設計的選擇過程。通過為他人選擇來積累自我選擇的經驗。當然,潛心學習基本的課程理論和學科教學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學科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青年教師就能建設起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框架和學科教學規范。當立體的學科教學細則坐標建立起來的時候,每年又有八九次參與集體審議、嘗試教學選擇的機會,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選擇力必定會不斷增強而日臻成熟。
2.進行導師的相似性實踐引導——迅速獲取解決細節問題的行動手冊
面對充滿矛盾的教學建議,我們要在短期內加以消化,縮短摸索的周期,達成有效研究的目標,可以向導師或顧問提出為同一課題提供匹配的課堂范例的請求,請導師和你自己一起面對不成熟的課堂,做近距離的演示。請顧問一起來審思這節課該如何改進,大家的建議在課堂上如何實施,一堂課著重解決哪些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最后如何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請顧問審思這節課該如何改進,大家的建議在課堂上如何實施,一堂課著重解決哪些問題,學生的學習出現了哪些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最后如何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尤其是每個教學細節如何處理,相互沖突的建議在個別化的課堂上該如何取舍等疑難問題請他們做出具體的示范。從中,可以切實學到如何調試教案,如何實質性地吸納別人的多元化建議的操作策略。如果能提請導師提供同課題、同版本的課堂教學現場,就類似的學生讓導師親自執教一番,給教師呈現一個直觀的印象,這樣的選擇性示范效果就會更好些。年輕教師借此可以學到真正的實踐藝術,發展自己的教學行動理論。年輕教師的成長模式應注意借鑒施瓦布的實踐模式,把吸納導師或其他顧問的實踐藝術、擇宜藝術作為學習的重點,要感知導師的課堂里的具體情境,捕捉他們課堂中盡量多的教學細節,以學習到更多的課堂問題解決的歷程與技巧。學習他們對情境中的問題做出現場診斷,并不斷調試、選擇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法的能力。
3.開展微型的專題走課運動——長期吸納豐富的實戰經驗
青年教師要在短時間內成長豐富起來,一個捷徑便是借用同事的活性經驗,發展自己處置課程的臨床能力。為此,青年教師要爭取相互公開教學、相互批評,對教學案例進行實質性的專題研究——像日本學者佐藤學所說的那樣,相互開放教室,人人成為公共教育的教師。青年教師如何在相互公開教學中,讓自己積累起更多教學方面的臨床經驗呢?青年教師經常走課,就知道課堂上最該看什么,能更有效地分析出什么手段在教學中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經常走課,就有機會看到去除了偽裝和任何包裝的原生態的課堂。面對真實的教學場景,青年教師可以帶著一個焦點問題,走進不同教師的課堂,不同學段的課堂,不同時段的課堂,觀察在不同課堂中學生對同一種教學手段或設計的反應,觀察不同教師為達成同一種目的不同教師所呈現的個別化教學細節,從而尋找教學實踐與學習結果的可觀察證據,以支持問題的探究——利用在真實的課堂上獲取的來自不同教師的多元信息,篩選出有效的教學策略,總結出真實的教學經驗,可以切實改進自己的教學,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進一步廓清教學實踐的模糊性問題,為自己提高教學質效提供策略支持。如果年輕教師每學期通過走課,積累起十幾組乃至幾十組成功的教學細節,學科臨床教學能力一定會得到極大的發展,面對沖突性的建議,就能比較迅速地做出自己的明智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