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實踐活動是新興的語文教學活動,它整合了語文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征,它是一種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語言、形成語文能力為內容,以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為目標的實踐活動,實踐性和主體性是它最大的特點。語文實踐活動能增長學生知識、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它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就這一內容對實踐活動的學習,現談談我對小學語文實踐活動中如何培養一種“大語文”教學觀和培養語文素養的體會。
一、積累來自生活中的觀察。
“生活如同泉源,語文猶如溪水。泉眼豐盈而不枯竭,溪水才會自然而活潑地流個不歇。”(葉圣陶語)要使語文之溪涓涓長流,學生必須要在生活中具備豐富的“理論”準備、信息積儲。學校只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積累經驗的特殊時空區域。學生要通過多彩的課外活動,逐漸豐富自己的認識,增強感悟。平時教會學生留心生活、注意身邊所發生的一切,讓學生眼能及物、耳聽能聞、心中有感。比如:在校園,發現了哪些新鮮事?電視中最近的重大新聞是什么?茶余飯后,家人常談論的是什么?春節,家家戶戶貼上了哪些優美的對聯?街頭巷尾,老百姓最關心的是什么?……要引導學生把每天的心得體會都記下來。
生活之書內容豐厚,生活世界,處處學問。讓同學們以《找春天》為題寫作文,首先我組織學生在春日時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我們周圍發生的變化,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敘述給大家聽,最后寫在作文本上。師生共同評選出優秀作文,在全班范讀,共同討論優缺點,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養成了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培養和發展了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鍛煉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教材中實踐活動的開展。
教材是訓練學生的憑借,教學中要聯系教材內容,開展靈活多樣的口語交際活動。
1、抓住教材中的異議點,組織開展辯論會
由于學生的思維角度不同,理解水準不一,同一問題,往往出現多種答案。抓住教材中那些有異議的問題,組織開展辯論會,既可使問題答案更加明朗,又可在爭辯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結合教材中的風景名勝,讓學生做“導游”
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河山,介紹了一些旅游景點。如《黃山奇石》、《頤和園》、《迷人的張家界》等,在學生學習了課文之后,可設計一次當小導游的活動。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當“導游”、“游客”。“導游”依次介紹景點,“游客”可向“導游”隨時提問。然后各組推選出最佳“導游”、“游客”在班內表演。這樣,不但在復述、質疑、解難中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而且為每個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并能領略到最精彩的語言。
三、閱讀量是增加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
語言文字的積累總是與一定的讀書量相統一。《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中小學生九年課外閱讀量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古詩閱讀量不少于80篇。這就彌補了現有教材中量的不足,為學生大量閱讀明確了方向。魯迅先生對多讀書作過十分形象的比喻:“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學生書讀得多了,積累的語言也多,自然底子就厚實,運用起來便會得心應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文都包蘊著豐富的人文精華,又是語言運用的光輝典范。俗話說“誦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讓學生大量誦讀一些名篇佳作對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特征,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才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材的每一冊上均有大量幾篇古詩,同時教師還在課外活動和課外閱讀中介紹更多的詩歌,并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古詩活動,是一項很有實效的活動。可以個人朗誦、小組朗誦、全班集體朗讀等,也可以讓學生給詩配畫,畫配詩,把詩文寫成散文、辦小報等。
四、興趣小組的活動。
成立寫作小組、辦手抄報、建紅領巾廣播站、演課本劇、編作文選是提高閱讀效果、增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措施。組織學生成立寫作興趣小組,讓每個學生將本人(本小組)辦的手抄報貼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瓷磚上進行展評,這樣,鍛煉了學生才智,展現了學生才華。班內或校內編輯“優秀作文選”是激勵學生積極作文的好方法,每次作文都推選一部分,或進入學校宣傳欄、或裝訂成冊,在全班和全校傳閱。這項活動的開展,使每個學生都產生一種競爭意識,優者將更加努力,差者想努力趕上,下次爭取發表自己的作品。
讓參加活動的每個同學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不讓一個孩子受冷落,是語言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為激勵學生發展特長,使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并獲得成功,以培養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力求獲獎面廣,目的是激勵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獲得成功,以體現基本素養全面發展與個性自由發展的統一。
語文學科不同與其他學科,它不僅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還具有獨特的學科性質,即工具性、綜合性、基礎性。
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關鍵是要立足課堂,又要擴充時空,延伸觸角,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創造出一個適合語文創新教育的大語文教育環境。所以語文學科的本質任務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的學習,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鑒賞語言、運用和發展語言,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通過學習,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創造能力,提高認識水平,發展個性,使學生成為適應21世紀社會需要的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與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