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交流會
融會貫通 獨立識字——《識字交流會》教后記
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11單元中的“識字交流會”就是對前三冊識字方法的總括。這總結了識字的步驟和方法,解決了獨立識字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
獨立識字應該“做什么”呢?以前我們提“四會”——會認、會寫、會講、會用。現在我們提的是“認、想、寫、用”,四方面的次序也根據實際識字過程重新排列。在本課的語文活動教學中,學生大部分能做到融會貫通,獨立識字。
一、認——猜一猜、問一問、查一查
學生學過多種識字方法,并且是按照它們的難易程度學的,與人們實際上認字的心理過程不大一致,而且比較繁雜,教材簡化為“猜一猜、問一問、查一查”。“猜一猜”包括看圖猜、看上下文猜、看聲旁猜(讀半邊);“問一問”包括問周圍的人(看拼音實質上也是“問”),請別人讀。“查一查”指查字典。這三件事體現了認字的“過程”:“猜”最簡便,先做;“問”也方便,但是受條件限制;“查”最可*,而且可以認那些自己完全生疏的字,但是慢。
在教學中,學生記住了“猜一猜、問一問、查一查”這三個要點和順序,并指導行為,較好地解決了《一個字》的閱讀中所遇到的生字障礙。
二、想——組一組、拆一拆
也許看到“組、拆”,大家會覺得奇怪,這不矛盾嗎?其實不然,它們并不矛盾。“組一組”即分析這個字是怎么組成的,是要弄清字的結構;“拆一拆”有二:一是分析這個字有能否表示字音的部分嗎,是要弄明白字形與字音的關系;二是分析這個字有能否表示字義的部分嗎,是要弄明白字形與字義的關系。綜合起來,“拆一拆”就是要弄明白字形是否表示字音和字義,怎么表示的。
在以前教學中,教師一步一步地教學生“組一組、拆一拆”,然而這里是在學生熟悉的基礎上的小結,只要問一問“我怎么記住這個字”就可以了。但是,在課堂上,我們還見到有些學生分析字形,只說了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這樣的分析對識字意義不大,識字效果仍有待提高。
三、寫——寫對、寫好
在“想”的基礎上,就可以“寫”了。識字到這個階段,“認”“寫”合流應該已經不成問題。當然,寫字之前,我們要注意兩點,教材中也提到了,那就是引導學生把字寫“對”,把字寫“好”。
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小組中分析一下漢字應該注意什么地方容易寫錯,并請“小老師”提醒一下。這就是要把字寫“對”。讓學生注意觀察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教師的范寫,都是引導學生把字寫“好”。除些之外,寫字教學中,教師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四、用——組詞、造句
學以致用,如果不“用”,“認、想、寫”將都沒有意義。這就是說,不應脫離閱讀和寫作單獨考查認字和寫字。組詞、搭配詞語和造句都是識字時自己練習“用”的方式。除此之外,還可以用對對子的辦法看自己會不會用,即找找與這個生字意思相對、相反、相近的字。
在運用這一環節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我采用平時常用的方法,即用生字詞讓學生寫一兩句話,生字的運用不限順序和個數。練習中,學生常常能將它們從不同的角度編成一個小故事。當然,這對于學困生就將較難了,一般作為選擇性作業,讓學生自己根據興趣愛好去做,這樣的學習也更富有彈性。
總之,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以上四個方面識字方法相輔相成,教師教給了學生學習方法,多在實踐中讓學生體會,多在實踐中記住,還在實踐中補充,這樣融會貫通,相信獨立識字效果有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