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孩子的責任意識很重要
沒有責任的人在將來的生活之中很難成功,而現在的孩子平時享受父母的寵愛慣了,失去了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能力,從而最終導致啃老族,以下就讓我們結合實例來體會下吧,但愿家長們都能夠培養有擔當的孩子!
責任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是人分內應做之事。說起責任,我們還會想起與其相關的兩個詞:責任感和責任心。前者是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后者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簡單地說責任感就是負責任的精神,責任心就是負責任的態度。本文所談的責任,二者都包括。
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驅動自己勇往直前,才能感到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只有有了責任心,才能做好事情,才能獲取成功。
一個人如果缺乏責任,就會在很多方面出問題,比如工作不會取得應有的業績,經營會損人利己,家庭不會幸福,還會常常惹人厭、討人嫌。沒有責任甚至能使人發生異化,人的個性片面甚至畸形發展,為自己賴以生存的社會所不容,最后走向沉淪、頹廢或者成為社會的異己力量。
責任感是人的基本道德規范,在責任感的基礎上才能架構完整道德體系,沒有責任感也就沒有道德。因此,責任感在人的素質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
無論是前些年到大學為莘莘學子作演講,還是近些年為家長作講座,我都會講到作為一個人要擁有“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我希望用我的聲音喚醒國人,讓中華民族復興,吾輩責無旁貸。早教網
可當下的孩子,在社會大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下,普遍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責任心。社會浮躁,道德滑坡,家長溺愛,教育缺失,造就了孩子的責任缺乏。孩子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學習文化課及特長班,很少有時間參加社會活動及家庭活動,對社會認知少,與真正的生活相脫節,所以才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個人主義。
如果社會到處都充斥著這種情緒,對于家庭、社會乃至國家都是一場災難。所以,教育孩子當以責任為重,盡責有為,有所擔當。
【案例】
欣蕊自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屬于人見人夸型的好孩子。父母更是對這掌上明珠寵愛有加,上小學了,吃飯還要媽媽喂著,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她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23歲那年,欣蕊大學畢業了,因怕女兒受累,爸爸媽媽托人花錢給她找了一個好工作,可由于她缺乏責任心,工作不積極,再加上不適應單位內部的人際關系,干了不到一年,便辭職了。
辭職后,欣蕊在家一待就是半年,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又四處托人找關系,為她找了更加輕松的工作。可欣蕊總覺得自己有經商的頭腦,想自己做老板。半年后,她不顧父母的反對,辭職和一個朋友做起了服裝生意。
沒有任何經驗的她們,只能邊學邊干,一年下來,不但沒有賺錢,房租、水電、人工等費用不但花光了欣蕊的積蓄,就連她從父母那里借來的5萬元也賠了進去。她不甘心就此結束,聽說廣州那邊對服裝衣料的需求比較大,就又從父母那里借了3萬元,去了廣州。身在異地,盡管開銷一減再減,但花費還是很大。雖然也做成了不少單的生意,但因為缺少經驗,還是入不敷出。兩年來,不僅沒有掙到錢,還要不時打電話回來和父母借錢做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