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第一課時
(學生在資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過程中,不僅對本節的有關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對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同時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師生小結]農業為人們的生活提供農產品,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和消費市場。
[教師承轉]可見,人們的生活、工業生產的原料和消費市場,都離不開農業。下面是人們對農業地位的看法,你贊成哪一個說法?為什么?
[出示課件]人們對農業地位的看法
──我國人口這么多,糧食生產太重要了。
──只有農村實現了現代化,才能說中國實現了現代化。
──應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戰略重點的首位。
[小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發表見解,其他學生質疑補充。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問題。
[教師小結]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對于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正因為如此,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
[出示板書]2.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本標題的知識內容較為簡單,應把評價的重點放在農業概念、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上;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表現出來的對資料的收集、分析、語言表達能力;與他人的合作意識;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對現實生活中“三農”問題的關注態度及對農業地位的體會等各方面表現的總體評價。
教學后記
新地理課堂教學具有更難的預測性,不要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完全吻合,否則地理課堂教學就缺乏創造性了。學生在討論和爭辯中,在愉快地合作交流中,在自主體驗和探究中,學生也在完成一種隱性的任務。在一定意義上講,隱性任務比既定的任務更有意義和價值,一節課結束,為什么要劃一個句號呢?一節課結束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問,這正是課改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