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全冊2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的講話
回答:
(1)材料中“計劃徹底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
(2)孫中山認為這次革命擔負著哪兩個任務?這兩個任務有什么關系?這與他以往的革命有什么不同?
(3)為完成革命的任務國民黨采取了哪些行動?取得了什么成果?為什么還說它失敗了?
(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小結:采用歌謠的形式。
北伐對象吳孫張,湖南、湖北主戰場。
“鐵軍”歸功獨立團,汀泗、賀勝和武昌。
支援北伐農運漲,工人起義滬解放。
蔣汪政變舉屠刀,國民革命慘遭殃。
鞏固與檢測:
1.北伐戰爭的主戰場是( )
a.湖南、湖北 b.江西、江蘇 c.福建、浙江 d.廣東、福建
2.下列人物中,曾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共產黨人是( )
a.賀龍 b.周恩來 c.葉劍英 d.葉挺
3.在北伐中,作戰英勇、戰績顯著的第四軍獨立團領導人是( )
a.周廷恩 b.葉挺 c.朱德 d.曹淵
4.北伐戰爭的最大意義在于( )
a.首創了國共合作的形式
b.在中國徹底鏟除了封建勢力
c.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5.北伐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假如你是當時一名共產黨員,是黨的主要負責人,你會怎么辦?
6.用下列圖示將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的對象、戰役表示出來。
四。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符合新課改精神的教學設計。教師在設計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能力與特點,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所體現的新理念主要有:
1.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這節課自始至終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從課前準備、小組競賽到小組交流研討,完成學習任務,整節課滲透了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2.加強了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機滲透。把學生在藝術、語文等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有效地遷移到歷史學習中,如展現北伐戰爭歷史場景,編寫戰地新聞,把歷史知識“活化”,使歷史課堂“活化”。
3.在課堂中注重體現評價方式的改變。課堂不再是教師的課堂,而是學生的課堂,課堂的評價不是教師的評價,而是學生的自評、互評與自我反思,使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中,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革命進程當中的三件大事: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三件事對今后中國革命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尤其是“農村包圍城市”為今后革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本節課在八年級上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沒有八一南昌起義,就沒有新型的人民軍隊的誕生;沒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紅軍就無立足之地;沒有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不會保存革命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