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全冊2
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做一些補充。出示油畫《井岡山會師》)
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畫,畫面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
生:井岡山會師。
師:誰來給同學們講一下井岡山會師的故事?
生:(由學生毛遂自薦)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輾轉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勝利會師。兩支部隊最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此時中國共產黨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正規部隊。
師:講得非常好。(投影井岡山會師圖片)同學們看一下這幅圖片,你們從中看出什么?又想說點什么?
生:(觀察圖片后)可以看出當時井岡山地區非常貧窮落后。當時的革命斗爭非常艱苦,革命領導人和人民群眾一樣都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
師: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例子?
生:(略思后)講述“朱德的扁擔”等事跡。
師:從這些中共領導人身上我們應學習什么?
生:無私奉獻、平易近人、以身作則、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等精神。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我們教材上的一幅插圖,今天的井岡山地區跟過去相比有什么變化?
生:整齊、美觀,富有現代氣息的建筑林立,綠樹成陰,人民生活大變樣。
師:可見中國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當時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
生:(結合課文討論回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師:這條道路正確嗎?
(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明確)在當時來講,這一決策顯然是正確的。因為中國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就要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僅僅依靠工人階級,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師:突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革命搖籃。
投影1928―1930年中國建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示意圖。
這幅圖反映了什么?
生:(觀察討論)中共建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越來越多,革命隊伍發展壯大。
師:由于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和紅軍的壯大使國民黨不安,于是,國民黨向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了五次圍剿。請同學們看書,圍剿和反圍剿的結果怎樣?
生:(閱讀課文后)前四次反圍剿成功,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師:前四次和第五次的結果為什么不同?
生:前四次由于中央領導人的正確指揮而獲得成功,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是由于毛澤東已被迫離開紅軍領導崗位,中共臨時中央放棄了紅軍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的經驗,命令紅軍主力同數倍于己的敵人硬拼,打陣地戰、消耗戰,結果遭受了重大損失。
師:當時能不能再跟敵人硬拼硬打呢?
(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明確)在當時來講,顯然是不能再硬打硬拼了。
師:那么,當時中共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是什么?
(引導學生歸納):保存革命的火種。
師:非常正確。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中共進行了艱苦而神奇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師:誰來講一個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感人故事?
生:(自由上講臺講述)草地夜行、七根火柴、飛奪瀘定橋等。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
出示油畫《飛奪瀘定橋》,投影紅軍過雪山草地途中吃樹根、皮帶、野菜的圖片。(有激情、生動地講述,師生情感互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