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全冊1
(2)請你說出這一派別開展的主要活動(至少答出2項)
(3)如果用一句話評價這一運動,你怎樣評價?
八、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其他質疑的問題,請寫在下面。
九、作業布置
1.記憶和理解第6課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
2.預習第7課《戊戌變法》,將導學案內容補充完整。
第7課 戊戌變法
一、 學習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 握 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搜集整理
資 料 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的時代背景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比較分析
理性說明 社會各界對于戊戌變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舊勢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討論探索 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譚嗣同等人不惜犧牲生命,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懷念
思想意識 充分理解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陶冶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強新時代青年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收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提示一些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和能力。
2.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方法,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的失敗。中學生由于學習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現象上比較、低層次上比較,或在枝節上比較,難以切入事物本質。因此教師應事先指明比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變法的失敗”)、比較的對象(“社會各界的反應”)等等。解決為什么比較和在哪方面比較的問題,找出歷史現象的異同,促進新思想觀點的產生。
3.制作歷史大事年表,列舉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
四、知識鏈接
光緒帝(1871—19xx年),即愛新覺羅•載湉。道光帝之孫,同治帝的從弟,醇親王奕譞的兒子。1875—19xx年在位。年號光緒,廟號德宗。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同治早夭無子,慈禧太后為了繼續垂簾聽政,于1874年擇立年僅4歲的載湉入繼大統,是為光緒帝。光緒帝在位期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圍逐漸形成兩股勢力,產生了帝黨和后黨的權力之爭。1889年,光緒帝19歲,舉行“大婚典禮”,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應該“親政”,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歸政”,退居頤和園,但要政還須請示她,她仍掌握著內外大權。光緒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經歷了1883~1885年中法戰爭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目睹了帝國主義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為了從慈禧太后手中奪回統治權,并振作圖強,毅然支持和任用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等實行變法,頒布《定國是詔》和一系列維新命令,企圖在維持封建統治的基礎上發展一些資本主義。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視變法如亡國,以維新派為洪水猛獸,于是年9月21日發動政變,大肆逮捕、屠殺維新志士,并幽禁光緒皇帝于瀛臺。19xx年8月,八國聯軍入京,慈禧挾持光緒帝逃往西安,19xx年1月回到北京。19xx年11月光緒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時年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