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全冊1
速戰”的正確方針,先收復了烏魯木齊及附近地區,然后攻占吐魯番,
打開了通向南疆的門戶。清軍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進軍南
疆時,當地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痛擊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兵
敗身亡,清軍收復喀什噶爾。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的
懷抱。
①左宗棠進軍新疆采取的軍事策略和方針是什么?
②清軍能一路勝利進軍,最后收復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其他質疑的問題,請寫在下面。
八、作業布置
1.記憶和理解第3課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
2.預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將導學案內容補充完整。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一、學習目標:
基 礎
知 識 了 解 甲午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中國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
掌 握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口 頭
表 達 讓學生介紹鄧世昌、徐驤、劉永福等人在保衛國家和民族利益斗爭中的事跡,提高復述能力
比較分析綜合說明 從《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內容的變化,說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歷史趨勢
討 論
探 索 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及其歷史教訓
情 感、
態 度、
價值 觀 愛 國
情 感 甲午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爭,他們是光榮的民族英雄。
思 想
意 識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松弛落后,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黃海大戰、《馬關條約》
教學難點 甲午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查閱有關歷史資料,幫助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加深對有關內容的理解。
2.通過指導學生對《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內容的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知識鏈接
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年),廣東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專長測量、駕駛。歷任東云、振威艦管帶。后調北洋艦隊,任揚威艦管帶。1887年,奉命赴英接受定購的致遠號巡洋艦等新艦,任致遠、靖遠、經遠、濟遠四艦營務處兼致遠號管帶。次年,晉總兵。他治軍嚴整,鉆研海軍戰術。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率致遠號將士首先沖鋒,奮勇作戰。旗艦定遠號帥旗被震落后,即高懸致遠艦旗,以定軍心。在艦傷彈盡的危境中,與日艦吉野相遇。他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下令鼓輪怒駛,直撞吉野,不幸于追敵途中被敵艦炮火擊沉,與全艦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同時壯烈殉難。
五、問題探究
1. 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么?為何叫“甲午戰爭”?
2. 設想鄧世昌在親自駕艦撞向“吉野”的心理活動。
3.比較分析: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
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