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全冊1
掌 握 《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
訓練
過程
方法 綜 合
理 解 甲午戰爭引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借口絞殺義和團出兵侵華,結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討 論
分 析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
態度
價 值 觀 愛 國
情 感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XX年前的國恥與苦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決反抗外侵的優良傳統
思 想
意 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本課圖片和歷史文獻資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有關的音像資料,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導學生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系,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危害性的認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
四、知識鏈接
克林德碑
八國聯軍向北京進犯時,作惡多端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東單被清兵擊斃。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外國侵略者以此為借口,強迫清政府向德國政府公開道歉,并為克林德修建一座紀念碑。清政府被迫答應這一無理要求,在崇文門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紀念碑,并在上面刻著“為國捐軀,令名美譽”等字樣。這是中國的奇恥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中國成為戰勝國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毀了克林德碑。后來,他們把拆下來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園,重新修好,改為“公理戰勝”碑。新中國成立后,在1953年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上,為表彰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決定將“公理戰勝”碑改為“保衛和平”碑。
五、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說甲午中日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 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占的情況有哪些不同?完成下列表格。
聯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聯軍
八國聯軍
3. 結合《辛丑條約》的內容,分析它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
項目 主要內容 影響
經濟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政治
軍事
外交
4.《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
有道理嗎?為什么?
六、目標檢測
1、下列侵華戰爭中,列強攻入北京的有( )
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