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歷史第22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
1 現在大家“吃”的怎樣?
(不但能夠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2根據110頁“動腦筋”:怎樣看待今昔飯桌上的野菜、粗糧?
(過去用來充饑果腹,往往因為吃的太多而產生副作用——水腫、胃痛等;現在是用來搭配營養、調節口味的,屬于時髦的“綠色食品”,有益健康。)
3指導學生觀看110頁插圖,運用小字部分提供的數字和自己小組調查來的材料,通過“對白”形式,表演今昔住房的變化。
(設置場景為“調查時的書房”,一位扮演爺爺或奶奶,另幾位扮演今天的孫子或孫女。鼓勵學生自擬對白,臨場發揮。教師注意調節下崗職工或其他“弱勢群體”家庭的學生情緒,防止盲目攀比。)
4根據111頁“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回答:
a. 現在城市里為什么常出現“塞車”現象?
b. (機動車輛猛增,道路卻依然狹窄等。)b. 你認為如何解決為好?
c. (盡量提倡步行和騎自行車,既可鍛煉身體,也可減輕環境污染。盡量興建、改擴建城鄉道路,加強 交通管理。加緊研制“綠色能源”和“綠色交通工具 ”,發展新的交通方式等。)
•指導學生完成112頁“練一練”:應選d(發展道路、地鐵、輕軌等硬件設施)。
就業和社會保障
•指導學生聯系25頁內容,回顧 “左”傾錯誤泛濫的種種表現,強調那是嚴重失誤,對我國經濟建設 造成了惡劣影響。后來經過調整,雖然有所糾正,但是“吃大鍋飯”等“左”的根子沒有挖掉,才導致后來“文革 ”十年浩劫,造成更大損失。中國要想突破“左”的束縛,就必須鼓勵那些好的企業兼并那些應該淘汰的企業。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企業被淘汰了,職工怎么辦?也就是說,用人用工制度該怎樣改革?出現了那些新情況、新名詞?
(企業的破產、兼并、重組;職工的下崗、待業、培訓等。)
1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對于改革過 程中產生的“弱勢群體”應該怎么幫助?
(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健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等。)
2有人說,“鐵飯碗”摔不破,人們捧著它就會放心。現在打破了“鐵飯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你怎樣理解這個問題?
(實行“鐵飯碗”就業制度時,從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樣,有飯大家一起吃。其實是保護了懶漢、 低能 兒,挫傷了勤奮、聰明人。現在實事求是地承認人們之間的差異,實行能者勤者上崗,憑貢獻大小享受相應的待遇,是通過人才競爭來挖掘人的潛力,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當社會財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對那些“弱勢群體”提供更為有效的幫助。這樣兩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練習鞏固
1完成《歷史填圖冊》27頁各題。
3提醒學生整理教材和作業 、補充“成長記錄袋”所需材料,作好期末復習準備。
當堂檢測:同步練習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