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學案) 工業化的起步:
幻燈片出示中國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
中國(1952年產量)
印度(1950年產量)
美國(1950年產量)
鋼產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發電量(人均)
2.76千瓦時
10.9千瓦時
2949千瓦時
毛澤東:你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
周恩來:主席,我明白您的擔憂,我和陳云同志從去年起就著手一五計劃的制定,現在已經差不多了,預計從明年起,我國就可以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附二:(第三小組)小品:《“一汽”的昨天和今天》
人物:主持人、爺爺、爸爸、兒子
主持人:大家好,這里是校園新聞專訪欄目,今天我們來采訪一下見證“一汽”發展的三代人。老爺爺,您今年高壽啊?
爺爺:我是1935年生人,典型的生在舊社會,卻趕上好年代的人。
主持人:您能給我們講講您的經歷嗎?
爺爺:我呀,五歲家破人亡,成了孤兒,四處流浪,后來在日本占領的孤兒院待了兩年,后來日本戰敗,又被別人收養,新中國成立后,15歲才上小學一年級,因為太窮初中都沒讀完。22歲時,正趕上“一汽”招工,我就成了一名工人。
主持人:您22歲入廠,那就是1956年了。我記得第一輛汽車就誕生在那一年。您能帶我們回顧一下“一汽”的昨天,給我們講講這輛汽車誕生時的情景嗎?
爺爺:那個情景啊,我一生都難忘!那是1956年7月13日上午8點半,汽車總裝配工作開始,參與的工人、技術員和干部走上總裝配線兩旁自己的工作崗位。當時,我們每個人都很興奮,也很緊張。只見那150米長的總裝配線,很緩慢的向前轉,我們則按順序將汽車的部件一一進行安裝。當裝配線轉到終端時,一輛嶄新的深綠色解放牌汽車出現了。等在那里的司機,立即跨進駕駛室,把它徐徐開出了裝配車間,當時有萬余名工人在場,人們都在歡呼,有些人甚至喜極而泣。我們當時太激動了。中國人終于揚眉吐氣了。你們要知道,在舊中國,公路上跑的汽車沒有一輛是我國自己制造的,就連修理汽車的零件,也是從外國進口的。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你會發現130多種車牌的汽車,但其中沒有一輛是中國制造的。
主持人:大家想不想看看那激動人心的一幕?(播放資料片)真的很激動、很幸福。我們知道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是中國第一個大型汽車制造廠,被譽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它的建成投產,揭開了中國汽車制造工業的第一頁。
主持人:下面我們再來聽聽叔叔對于“一汽”今天的發展有什么感言?
爸爸:我和爸爸就不一樣了,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從小受爸爸的熏染,尤其是住在廠區里,幾乎是見證了這里的一切變化,所以大學畢業后我就回到了廠里,一直工作到現在。“一汽”公司自建廠的50多年以來,肩負著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重任,經歷了四次創業,產品生產由單一卡車向輕型車和轎車方面發展。目前,產品結構已形成以轎車為主的新格局。同時,產品的生產規模和質量也不斷擴大和提高。它不僅為國家生產了大批汽車,而且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培養了大批人材。現在“一汽”擁有員工12.6萬人,我和爸爸像許多“一汽”職工一樣,非常熱愛這個廠,這個給中國帶來希望的工業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