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旋轉》教學設計
一、概述
◆課名是《生活中的旋轉》,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的一堂數學課;
◆本節課所需課時為1節課,45分鐘;
◆圖形的旋轉是繼平移、軸對稱之后的又一種圖形基本變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圖形變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材從學生實際接觸、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出發,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檢驗實踐,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旋轉,進而探索其性質。因此,旋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樹立運動變化觀點的良好素材;同時“圖形的旋轉”也為本章后續學習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做好準備,為今后學習“圓”的知識內容做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事例認識旋轉,理解旋轉前后兩個圖形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
◆經歷對生活中與旋轉現象有關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欣賞、以及動手操作、畫圖等過程,掌握有關畫圖的操作技能,發展初步的審美能力,增強對圖形欣賞的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有關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觀,學到活生生的數學。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是人民中學八年級五班的學生;
◆學生在七年級下學期已經學習了“生活中的軸對稱”一節,而且在本章的第一節,學生又經歷了探索圖形平移性質的過程,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圖形變換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在迅速發展,他們有強烈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愿望,這些對本節的學習都會有幫助。
四、教學策略選擇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豐富資源和工具,建立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過程,是學習者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為創建以教師為間接主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新型三維教學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術支持。
多媒體的友好界面和形象直觀的交互學習環境為建構主義提供了理想的認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構主義理論有了實施的手段,而且推動了建構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由于多媒體的交互性,使得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大大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很好的發揮,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資源:
◆素材準備:兩個全等的正方形紙和一枚圖釘,一把剪刀
◆設備資源:多媒體教室,能有多媒體控制平臺,有實物投影儀;
◆課前準備:提前一天印發學習提綱,布置預習作業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昨天給同學們印發了學習提綱,布置預習作業,現在我來檢測你們的預習情況:誰能舉出一些生活中旋轉的實例?
生:不斷轉動的電風扇葉片,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每時每刻均繞著鐘表的中心轉動,自行車輪子(前輪和后輪)均繞著中軸轉動等.
師:可見,旋轉廣泛的存在于同學們的身邊,大家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有關問題,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探究——生活中的旋轉。
第二環節 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師:請觀察這組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分組討論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