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下文學常識總結
(1) 用一首人們比較熟知的歌曲的名字做標題,通俗形象,又吸引人。
(2) 以“紅”借代花的各種各樣的顏色,含蓄有味。
(3) 結揚上串聯令篇,使結構嚴謹。作者緊扣標題,按“設疑——解釋(分說)——小結(總說)”的方式巧妙地安排材料。
第四單元
十六、《孔乙己》
1.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也真實地表現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
2.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第一次”與“最后一次”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的對比描寫,凸現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與不幸遭遇。
十七、《范進中舉》
3. 選自《儒林外史》,吳敬梓,字敏軒,清代小說家。《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善于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
4. 課文圍繞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與中舉后不同的境遇,抨擊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辛辣地諷刺了科舉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
十八、《口技》
4. 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作者林嗣環,清代人。《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張潮編選的一部筆記小說集。
5. 課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貫穿全篇,按時間先后安排寫作順序,由“施屏”準備演出開始,到表演結束“撤屏”終止。主體部分寫口技表演,以一個家庭為中心,寫了生活中幾個片段,按時間推移展現“驚醒”——“入睡”——“一場大火”三個場面,既井井有條,而又曲折有變化。
6. 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是本文最顯著的一個寫作特色。
第五單元
二十一、《錯過》
4. 選自《劉心武雜文自選集》,劉心武,當代作家。
5. 這是一篇文藝性政論文,即雜文,辨證地論述了“錯過”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了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我們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6. 全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結構,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在分析問題時,運用了正反論證和對比論證。
二十三、《送車陽馬生序》
3. 選自《宋學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明初文學家。本文是一篇贈序,這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內容多為勉勵、推崇、贊許之辭。
4. 課文通過自己青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