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2)既然我們知道屈原的情感,我們再次朗讀課文,請同學們用不同的語氣朗讀課文。
(3)分組朗讀,男同學朗讀贊頌的部分,女同學朗讀反對的部分。
3. 質疑
四、當堂訓練
把小黑板上的生字寫到作業本上
五、總結
這節課主要是了解了屈原及寫作背景,通過朗讀課文我們知道了屈原的幾多惆悵幾多辛酸。
第二課時
一、情境創設
我們學過古文《愛蓮說》作者在這里用象征的手法把蓮花比作品德高尚的人。那么屈原贊頌的“風”“雷”“電”又代表著什么呢?
二、學習目標
1.理解象征的寫作手法
2.掌握本文的修辭及表達效果
三、自學指導一
默讀課文本文出現的主要事物有風、雷、電、洞庭湖、長江、東海、東君、東皇太一、河伯等土偶木梗都象征著什么?(給6分鐘的時間完成。溫馨提示:如果不會小組內相互討論)
1.自學文本
2.交流研討(如果不會的教師可以明確)
3.質疑(關于象征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不理解的再問)
自學指導二
屈原的這段獨白通過上節課的朗讀我們知道激情澎湃,氣勢宏偉,要做到這一點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排比、反復的修辭,請從課文中找出并反復體會句子的含義。(給7分鐘的時間同學們交流研討)
1.自學文本
2.交流研討
3.質疑
四、 當堂訓練
把課后第二題做到作業本上
五、 總結:
8 短文兩篇
巴金
一、情境創設: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然而在上世紀的四十年代,作者巴金是怎樣理解的呢?請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他的《日》《月》。
介紹作者:巴金,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家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我們今天學習的《日》《月》選自他的散文集《龍•虎•狗》。
二、展示目標:
1.培養朗讀、理解的能力。
2.通過對關鍵詞的理解,感知作者的情感。
3.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自學文本
(一)默讀課文,熟練掌握字詞
浸 皓 暘 姮
(二)教與學
自學指導一:放聲朗讀課文,通過關鍵詞來把握文章內容。
1.自讀
2.交流研討
①飛蛾撲火
②夸父逐日
③姮蛾奔月
3.置疑答疑
①作者為什么不寫日、月,而寫這些與日、月無關的東西?
飛蛾撲火 夸父逐日 對光、熱的追求。
姮蛾奔月 改變這個星球(恢復他的光與熱)
②《日》《月》中同時都提到了冷,作者對這個“冷”有何理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這些古詩中的體驗很富想象吧!其文中寫寒冷更有那個特殊年代的感受,與熱形成了對比。為下文作了鋪墊。
自學指導二:
聯系《日》《月》中的音像,抓住文中的關鍵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時代意義。
1.自學文本。
2.交流研討。
“為看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轟轟烈烈的死”
“使已死的星球再生”
追求光和熱。(飛蛾、夸父、姮蛾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3.置疑答疑。
(1)上世紀的四十年代當是怎么樣的社會?(冰冷、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