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8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有一位名叫瑞的法國老太太,已年過120歲。當她90歲時,有個律師想得到她的房產(chǎn),同她定了一份契約。契約規(guī)定,老太太有生之年,那律師每月付給她2500法郎的生活費;老太太去世后,她的房產(chǎn)即歸律師所有。不料,這生活費一付就是30年,直到律師去世,老太太還健在。律師總共付出的90萬法郎足夠買三四套那樣的住房,不少人把這件事當成笑話,認為這是貪小便宜吃大虧的典型事例。
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也許會有一些新的啟示。開始時,律師的確是想圖財,那么,生活費付了幾年、十幾年以后,他還想圖財嗎?那時,對于一名律師來說,他想設法終止契約是完全能做到的,然而他卻選擇了繼續(xù)履行契約,擔負老人的生活費,直到自己死去。
準時到達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jīng)與朋友威廉?彼特斯約定在某個時間見面,地點是一個名叫柏芬的小鎮(zhèn)。為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準時與朋友見面,康德特意提前一天來到了小鎮(zhèn)。
康德與朋友事先約定的時間是中午11點鐘之前,這一天早上他就租了一輛馬車前往彼特斯家。朋友家住在距離小鎮(zhèn)12英里的農(nóng)場,小鎮(zhèn)和農(nóng)場之間隔了一條河。馬車載著康德到達河邊之后,車夫發(fā)現(xiàn)橋已經(jīng)斷裂了,河面雖然不寬,但河水很深而且結了冰,所以不可能趟水過河。一打聽才知道最近的橋在上游6英里遠的地方。如果從那座橋走,就要在12點半左右才能到達朋友的農(nóng)場,而走眼前這座橋卻用不了40分鐘就能到達。為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到達,康德決定選擇后一條路線。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先花一筆錢買下了河邊一座簡陋的屋子,再讓屋主和他的兩個兒子從屋上拆下幾根長木條修橋。20分鐘后,橋修好了,康德又把買下的屋子還給屋主。
馬車迅速地過了橋。10點50分,康德見到了站在農(nóng)場門口迎接他的朋友。
五分鐘的薯條和五分鐘的信任
北京的所有艾德熊連鎖快餐店都有這樣的規(guī)定:薯條超過7分鐘、漢堡超過10分鐘、炸雞超過30分鐘后,就不能再給顧客食用,全部當成垃圾扔掉。但是,為了減少這種浪費情況,有關人員要掌握好客流量和需求量,最好做到現(xiàn)買現(xiàn)做,但是又不能讓顧客久等。
雖然規(guī)定聽起來多少讓人覺得苛刻,但是老板明確地告訴員工必須遵守,因為要對顧客講信用。有一位員工聽完后不以為然,覺得“節(jié)省”是中國人的美德,這種規(guī)定不知要浪費多少糧食,于是他每次都盡量把所有的食品賣完后再做新的。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什么事情也沒發(fā)生。有一天,公司總裁來這個店吃薯條,一下子就吃出了味道不對,一看時間盤(所有的食品都放在特定的時間盤里),薯條已經(jīng)超過了5分鐘,當下就把這位員工開除了。這位員工當時很激動地問老板:“僅僅5分鐘,至于要開除嗎?”老板回答他:“你節(jié)省了5分鐘的薯條,卻讓我們的快餐店在5分鐘的時間里對所有的顧客失去了信用。這個代價太大了,你已經(jīng)沒有辦法彌補了。”
小男孩桑狄
在愛丁堡,兩名紳士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夜里站在一所旅館的門前。這時,一個小男孩過來了。他的臉枯瘦而鐵青;腳上什么也沒穿,已經(jīng)凍得通紅通紅;披在身上的,只是一縷破布條而已。他走到兩名紳士面前說:“求求您,先生,買幾盒火柴吧?”
“不,我們什么也不要。”
“可是它們一盒才要一個便士。”男孩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