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視覺圖形教案
奇特的視覺圖形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以強烈的視覺形式來展示奇特的圖形,使學生獲得一種視覺上的體驗,并初步了解這些圖形的藝術美及內在含義。
2.通過一系列圖形視覺訓練,多角度地欣賞和認識美術作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進行圖形思維訓練。
難點:學生對圖形設計基本要素的掌握。
三、教學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紙張。
(教師)課件。
四、教學過程:
1.游戲導入,提問揭題。
(1)播放圖1,請同學們猜一猜:“柱子是圓的還是方的?”并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看到的是什么內容?
(2)在學生產生爭論之后,師生共同解析。
(3)揭示今天的課題:《奇特的視覺圖形》。
2.圖形體驗,師生互動。
(1)請大家看看并談談《上升與下降》(教材第12頁)這張圖形的奇特之處在哪里?
(2)討論后教師小結:這張作品給人們一個奇妙的時空反轉世界,空間的上下、左右、內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細一看,卻又是處于矛盾之中。在畫面中,圖形和底紋不再安分守己,底紋會轉換成圖形,而圖形也會轉換成底紋,二維平面的圖形還會變成三維立體的物體,三維立體的物體也可以轉換成二維平面的圖形。圖中的階梯就是一個典型。
(3)教師簡介作者。
(4)課件展示圖片,請同學們思考并探討一個問題:這些圖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說圖2:究竟是靜的還是動的?教師提示觀察的方法:注視圖片一分鐘,你發現了什么?教材中的《電燈樹》的新奇之處在哪里?
3.啟發想象,自主探究。
(1)在欣賞了一些設計作品、感受作品的藝術美后,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討創意圖形怎樣設計?學生討論、回答。
(2)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出新的分類:通過欣賞、對比了解了一個圖形一般有圖案部分及襯托圖案部分的兩個形,屬于圖案的部分一般稱為“圖”,也叫“正形”;而襯托圖案的部分稱為“地”,也就是“負形”。圖形創意中,往往把兩部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如圖3中,張著血盆大嘴的鱷魚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憐的白天鵝的形象,人們不禁為正被吞吃的天鵝擔心、憂憤。
(3)小結與提升:較早對圖形與底紋之間的互換互借關系進行系統研究的魯賓,他的《魯賓杯》(見教材14頁)就是的一個精彩的例子,你認為是一個酒杯還是兩個人頭的側面像?
【解析】兩種解讀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時候,你都只能看見面孔或只能看見酒杯。如果你繼續看,圖形會自己調換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間只能選擇看到一個。格式塔心理學家愛德加•魯賓使這個經典的背景幻覺圖廣為人知。魯賓是從一張19世紀的智力玩具卡片上獲取的靈感。魯賓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閉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圖”,而封閉的這個面的另一個面則會被看成是“底紋”。在一般情況下(其他因素相等),較小的區域或更為封閉的區域容易看成是“圖”,較有意義的區域可能會被看成“形”。而當兩個毗連的區域中,圖形與圖形沒有較大的區別,或者圖形之間雖然差異較大,但是互為依存,無法單獨分開時,圖形即底紋,底紋也就可以成為圖形,正形與負形正是運用了這種視覺可調節的特點。中國的八卦圖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與負形的組合。
4.布置作業,表達創意。
(1)請同學們利用正形、負形的關系,設計一組奇特的圖形,并談談自己的設計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