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視覺圖形教案
(2)討論后教師小結:大凡成功的創意圖形,往往吸引受眾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視覺傳達中所表現出的新奇感。何謂新奇?新奇即獨特,它是創意的特色和亮點。這幅法蘭克福的爵士音樂節的廣告招貼中,設計者運用了同形異構的表現手法。在樹與小號兩個熟悉的形象之間尋求具有共性的元素,發現其造型之間的相似性,并使之在視覺中得到融合,造成視覺形象的陌生感,從而使廣告畫面產生清新悅目的感召力。
(3)強化概念:該畫面所透射出的一種具有強烈個性并對觀眾造成視覺沖擊的能量。在視覺藝術表現上,我們稱之為陌生感,這種陌生感至少包含著兩個層面:一是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二是使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我們稱之為“同形異構”和“異形同構”。今天要學習的同構圖形是指把不同的但相互間有聯系的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不再是物的再現或并舉在同一畫面,而是相互展示個性,將共性物合二為一。
2.引導欣賞,加強體驗。
(1)課件展現圖片《為什么和平遲未實現》,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將和平鴿與人頭骨兩者聯系在一起?有何寓意?
(2)歸納:作者利用異形同構的方法,將和平鴿、人頭骨這兩樣不同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把和平與戰爭這對立的兩極、差異的雙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為一個緊密的視覺幻象,給人的視覺造成強烈的矛盾沖突,發人深思。
(3)說說教材中第16頁其他作品的創意。
(4)說說圖4、圖5和教材第17頁作品有什么奇特之處?除了能同構圖形之外,他們又有了哪些不同之處?
眼睛的形狀沒有變化,但是把眼白部分替換成了晴朗的天空。
(5)教師歸納:上述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圖片中雖然保持了圖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類似的形狀所替換。這種構思方法稱為元素替代。
3.同構圖形,元素替代。
(1)以同構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設計一組圖形,并說說自己的創意或構思。建議小組合作,也可單獨完成。
(2)教師巡回輔導。
4.表述構思,展示作業。
(1)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內在創意。
(2)先將完成的作業懸掛在教室進行觀摩,再在課后選拔優秀作業在校園櫥窗展覽。
第四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以強烈的視覺形式來展示奇特的圖形,使學生獲得一種視覺上的體驗,并了解這些圖形的藝術美及內在含義。
2.能夠運用空間、明暗、形色、錯覺等美術語言對美術圖形進行簡單的評述。
3.通過一系列圖形視覺訓練,多角度地欣賞和認識美術作品,能夠嘗試運用身邊的媒材進行創意,設計出有趣的圖形,拓展直觀想象的空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進行圖形思維訓練,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難點:學生對圖形設計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圖形創意的方法。
三、課前準備
(學生)常用繪畫工具、16開鉛畫紙。
(教師)課件、幻燈機、有關錯覺的圖片資料。
四、教學過程:
1.欣賞激趣,感知錯覺。
(1)課件展示圖7,圖中究竟有幾個人?分別有哪里?據說可以找到9張臉的人,智商可以達到180。
(2)圖7的圓線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課件將圖片遮住一半再讓學生觀察,能看到一樣的幻覺嗎?每一個小圓的“纏繞感”通過大圓傳遞出去產生了螺旋效應。遮住圖片的一半,幻覺將不再起作用。19xx年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弗雷澤創造了以整個系列的纏繞線幻覺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