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九年級美術上冊全冊教案
我們知道,教師的引導對學生知識的積累具有較強的作用,而自主的探尋則是學生發展的動力,因此在“自主探尋”環節,我通過讓學生去探尋繪畫、音樂作品,讓學生了解美術和音樂作品中的旋律,并在這里運用設置互動小游戲,讓學生來選擇最符合的畫面,探尋表達旋律的各種表現形式。最終師生交流探尋結果,填寫美術課箋,為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做出最理想的鋪墊。
作業是知識積累,技能鍛煉的鞏固過程,而自由組合的學習合作小組,更是將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等進行了最大的優化,必將為學生在美術的學習和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在“學生作業”環節要求學生可以分小組合作,當然,自由組合時學生人數不能太多,4人左右最理想。可以圍繞同一音樂主題,運用較統一的表現形式來合作完成作業。
最后,作品的展示是對學生學習的一個檢閱,也是學生成果的一次交流,在這個環節我要求學生各組選出一幅或一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進行立體的評價。
評價與拓展
其實,對學生的評價應注重其發展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教師作為評價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注意因人、因時、因地的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評價活動,充分體現多元評價的內涵。本人在評價方式的設計上采用了多種方法:1、美術課箋中“你的課堂隨錄”就是一個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評價方式。2、作品展示時的自評、互評及教師點評則是課堂評價的主要體現。結合本課特點,在這個環節我又增加了關于音樂與畫面的聯想是有時是具有一定主觀性的,不同的個體對作品會產生不同的反映,同一個個體在不同的時期也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
總之,科學的評價方式對于課堂教學的拓展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一個合適的評價方法必然會刺激學生去關心、去探尋其相關的課題。這對課堂的延伸、學生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本人根據教學實際和本課的特點,認為可以抓住學生在初步掌握繪畫和音樂表達方式中的通感,將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融合起來時,要求學生收集或繪制自己喜歡的圖片,制作情感日記;而部分有基礎、有興趣的學生則可以制作一些簡單的動漫、動畫甚至mtv來記錄自己的心情與成長。
蘇州園林
教材分析:
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與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同樣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藝術成就的,它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獨樹一幟,自成體系,與歐洲、阿拉伯園林藝術并稱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的園林,既是作為一種物質財富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又是作為一種藝術的綜合體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現的,園林建筑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相親和的思想傳統”;我國民居建筑表現出強烈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地方色彩,顯示出豐富多彩的藝術面貌,體現“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主要是實用性。
教材中第一段先對中國園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說明;第二段對中國園林的分類、設計思想、藝術手法作了介紹;第三段講的是欣賞方法與欣賞要點;然后是分別介紹拙政園、網師園、圓明園與頤和園。
民居建筑一節,首先強調了其實用性及民居的分類,然后對南、北及少數民族民居分別加以概括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