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八年級音樂下冊全冊教案
課 時
第二課時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二、新課教學四、討論探究五、總結六、拓展延伸七、小結1.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四種民族樂器,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三個少數民族樂器。了解民族樂器跟這個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聯系呢?2.游戲競賽:看圖片,認民族樂器(巴烏—云南省彝族、苗族、哈尼族;葫蘆絲—傣族;蘆笙—苗族。)(一)巴烏—云南省彝族哈1.相關文化介紹2.認識巴烏:云南省彝族、苗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經常使用的吹奏樂器。3.參與表現欣賞《漁歌》(是20世紀80年代前期在全國較流行的樂曲)(二)傣族—葫蘆絲1.相關文化介紹2.認識葫蘆絲:亦稱葫蘆簫,是云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于傣族、彝族、阿昌族等民族中。3.參與表現欣賞《月光下的鳳尾竹》(三)苗族—蘆笙1.相關文化介紹2.認識蘆笙:是我國西南地區苗族、瑤族、侗族最常用的吹奏樂器,遠在西漢王朝即已出現。3.參與表現:欣賞《拉山號子》通過剛才的學習,現在同學們是否可以告訴我:巴烏、葫蘆絲、蘆笙這三件樂器跟其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聯系。通過剛才的學習和探討,我們發現民族樂器的產生與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環境和文化有著密切聯系。每個民族不僅有自己特有的文化、音樂,還有獨特的舞蹈,下面讓我們在《月光下的鳳尾竹》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傣族舞蹈。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族人民創造了音色、形態各異的樂器。這些樂器與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特點鮮明、光彩奪目,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奇葩。1.聆聽,了解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的。2.四組同學分別為彝族、傣族、苗族中的一個民族選一件樂器。(一)了解哈薩克族、了解東不拉1.學生發言,談對云南省這些民俗風情的認識和了解。2.認識巴烏3.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情景。(二)了解蒙古族、了解1.學生發言,談傣族民俗風情的認識和了解。2.認識葫蘆絲3.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情景。(三)了解藏族、了解扎木聶1.學生發言,談對苗族民俗風情的認識和了解。2.認識蘆笙3.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情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聆聽 感悟師生共同跳舞,感受傣族舞蹈。聆聽 明確 感悟 升華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游戲競賽活動中,巧妙、自然地進入樂器的學習,為新課教學做鋪墊。這一環節采用師生交流、教師補充講解和聽賞幾種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巴烏、葫蘆絲、蘆笙這三種樂器。通過聽、說、感受等不同參與表現得形式,讓學生了解樂曲,感受樂器的音色,并使學生探究到民族樂器的產生與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環境和文化的密切聯系。通過拓展部分的學習,引導學生不僅關注民族音樂,還有獨特的民族舞蹈。 作 業設 計第一課時作業:查閱你喜歡的民族民俗風情。第二課時作業:小組合作選一首喜歡的民族音樂排練舞蹈。板 書設 計
第一課時
東不拉—哈薩克族 馬頭琴—蒙古族 扎木聶—藏族 馬骨胡—廣西壯族
第二課時
巴烏—云南省彝族、苗族、哈尼族
葫蘆絲—傣族 蘆笙—苗族教 學反 思或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