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八年級音樂下冊全冊教案
三、認識作者:參照書p43
四、知識點講解:協奏曲概念(播放光盤)
五、樂曲的結構采用了歐洲古典傳統的奏鳴曲式(見分析圖—播放光盤)
梁山伯與祝英臺(奏鳴曲式)
下面依結構圖欣賞作品:
引子:樂曲一開始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
鳥語花香的景象。
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呈示部: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純樸而美麗
的“愛情主題。”
(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段旋
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是費了一番苦心。當年他們還
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
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
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
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臺下都會博
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
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
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
活潑、歡快的回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
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后兩人
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
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后,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
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
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臺假意說家中有個
妹妹愿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這樣發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
展開部: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
(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
銅管樂奏出了表現殘暴的封建勢力的主題。緊接著小提琴采用戲曲的
“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
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逐漸形成了矛盾沖突
的高潮,越來越激化,但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
臺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臺為女子也得
知祝英臺的痛苦,二人樓臺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
式的手法“一問一答”,如訴如泣的曲調。
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哭靈投墳,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
手法,將祝英臺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后
不久病故,祝英臺得知后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
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并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
那天祝英臺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后碰碑自盡。)鑼、鼓、管、弦齊鳴表
現祝英臺縱身投墳,全曲達到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贊頌的音調。
再現部:由兩部分組成化碟、傳頌。
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
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
縱身投入后,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
“愛情主題”。許多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這一動人的情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