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
尤其1985年德宏州全州開放為邊境貿易區后,邊境貿易迅速發展,不僅為地方開辟了新的財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為國家和整個大西南地區開辟了一個新的產品銷售市場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躍成為云南乃至大西南對外開放的前沿。
四、問題與對策
問 題 對 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
⑴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基礎(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于劣勢。
⑵外商投資區位的選擇也由原來追求降低成本轉變為擴大市場規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南嶺的阻隔,國內的腹地范圍較小,支撐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的動力正在減弱。 1.產業結構調整
⑴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石 化、鋼鐵、汽車、造船等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圖4.26),以此推動地區的產業升級。
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
①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嚴重滯后
②城市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之間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競爭力下降。
③對外來人口管理跟不上,引發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城中村”的現象普遍。 2.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在積極努力,加強相互分工與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該地區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結構趨同。另外該地區各城市與港、澳的功能和結構也逐步趨同,使得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動力逐步減弱。)
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珠江三角洲地區能源、交通、工礦企業的迅速發展,導致“三廢”排放量大,但是處理量小,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顯露出來。主要表現在:(1)大氣污染日益加劇,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全國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3)噪聲擾民,城市生存環境質量下降;(4)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3.加強規劃與管理
⑴該地區各城市制定了發展規劃,加強了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的治理。
⑵對于外來人口加強管理,①要求企業依法辦理招工備案手續,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對私招濫雇的企業加大查處力度;②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保障外來員工的合法權益。
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地區的國際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的比重有何變化?試分析其原因。
點撥:圖4.25直觀的反映了長三角地區對珠三角地區的沖擊。左圖“國際直接投資占全國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所吸納的國際直接投資總和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長江三角洲國際直接投資持續增長,并逐漸超過珠三角。
從右圖“進出口貿易占全國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特征很明顯,但正在緩慢的發生轉變;而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在xx年內迅速增長。
由此可見,珠三角地區城市化過程,是伴隨著該地特殊的經濟發展相對自發地快速推進,缺乏宏觀而理性的規劃。
閱讀
通過此閱讀材料,使學生大致了解以下內容
深圳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城市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到目前為止,對其未來發展道路的構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聯合和依托臨近區域、聯合優勢資源,擴大發展空間;如何明確功能 ,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