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4.英國國教確立的艱難歷程
1543年,英國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的唯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擁有糾正錯誤、鎮壓異端、處理教會事務的一切權力。宣布切斷與教皇的一切來往,凡否認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者,均處以叛國罪。1537年亨利八世還批準英文版《圣經》在英國發行。英國人從此可以自由閱讀圣經了。
在英國斷絕與羅馬教廷的聯系之后,英國路德教派和其他教派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天真地相信英國已真的稱為新教國家了。面對群眾運動的復活,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場上來,聲稱天主教的任何信條都是金科玉律,不能變更。并宣布以恐怖手段懲罰宗教不同意見者。據統計,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因宗教問題被處以極刑者達數千人之多。
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1547—1553),政府 為英國國教制訂的教義條文帶有明顯的新教性質。
但是,愛德華六世短命而且無后,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瑪麗都鐸嗣位(1553--1558)。瑪麗本人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廢除了父親及異母弟在位時的宗教立法,恢復了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的上下級關系。瑪麗女王以極其殘酷的手段懲罰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間,有300個新教分子被處死,大主教克蘭默竟被處以火刑。她因此有”血腥的瑪麗”之稱。
瑪麗無后,王位傳給她的異母妹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位(1558--1603)期間,英國教會在教義及實踐方面最后固定下來。斷絕了英國教會與羅馬教會的關系,再一次把英國教會置于王權的控制之下。1563年議會制定的《三十九項信條》把圣經定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堅持“信仰耶穌即可免罪”的原則。伊麗莎白女王采取嚴酷的措施去強迫所有的英國人都遵從她在宗教上的這些決定。信奉天主教者,處以極刑。成立宗教法庭,專門審判異教徒。
5.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的區別
從核心內容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世界觀,肯定人性,反對神權,以把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最終目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和簡化宗教儀式,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終還承認神的存在。 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馬丁• 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從實質和影響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運動,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辟了道路。
6.學習本節內容應注意認清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的成長是推動宗教改革的根本動力,而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實際上是后來政治上奪權以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奏。
學習建議:學習本課時,還應注意理解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因信稱義、先定論、《至尊法案》、《九十五條論綱》、耶穌會、宗教寬容等概念。
●感受歷史
1.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15、16世紀時,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也出現了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但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在政治上,封建割據,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矛盾的集中點就是天主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