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在德意志,教會和世俗諸侯掌握著最大的權力。他們的領地儼然是獨立王國,但是他們之間也有矛盾。世俗諸侯不滿德意志教會的橫行無忌,他們不但反對財富流向羅馬,還覬覦教會的巨大財產。騎士階層已經日漸沒落。隨著火藥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們的地位已經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債臺高筑。他們既反對諸侯的專橫跋扈,也嫉視教會的富有。市民階層,即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新興的工場主,受教、俗諸侯的壓迫,不滿教會的特權,嫉妒它的財產,其中的激進派要求用“廉價教會”代替想盡辦法壓榨勒索的封建教會。城市中的平民群眾,如破產的手工業者、幫工、日工、廣大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境況尤其悲慘的是農民。遭受著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貸者的層層盤剝,肩負著什一稅、地租、人頭稅、戰爭稅、死亡費、結婚費、財產轉移費和勞役的繁重負擔,面臨者挖眼、割鼻、截指、斷手等刑罰的威脅。地方起義不斷爆發。教士集團內部情況也不一致。上層人物行為墮落,生活腐化,為人們所深惡痛絕。低級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他們對于上層人物同樣心懷不滿。德意志的一切矛盾都圍繞著宗教劇烈地發展者。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在德國,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并發展成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的原因。
2.加爾文的先定論
按照加爾文的觀點,誰是“選民”,誰是“棄民”可以通過上帝的呼召體現出來。人在現世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就是“選民”“棄民”的標志。先定論以宗教學說的形式,反映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地理大發現以后,出現了世界市場的擴大,商業的劇烈競爭和早期的殖民擴張。新涌現出來的巨大經濟力量,使個人感到畏懼,不能不受它的支配。但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積極競相追求利潤,勝利者產生了優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認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選民”。這樣就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
“加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加爾文的教會體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 既然上帝的王國已經共和化了,人間的王國難道還能仍然聽命于君主、主教和領主嗎?……加爾文教卻在荷蘭創立了共和國。”——恩格斯
“當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國已經蛻化并把德國引向滅亡的時候,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卻成了日內瓦、荷蘭和蘇格蘭共和黨人的旗幟,使荷蘭擺脫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德國的統治,并為英國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識形態的外衣。”——恩格斯
解析:加爾文的宗教主張比路德更激進,把信仰解釋城先定論,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為以后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
3.閱讀建議
有條件的可以閱讀吳于廑等主編的《世界史•近代史》,或查閱人教網(),等網站。
●習題點撥
1.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動者是馬丁路德;導火索是天主教會兜售贖罪券。
2.新教認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禮和善功,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
3.新教三大派別:路德教、加爾文教、英國國教。路德教起源于德國,創始人是馬丁•路德,加爾文教起源于瑞士,創始人是加爾文,英國國教起源于英國,創始人是亨利八世。 應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