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贊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第二目“德先生和賽先生”。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于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1)民主和科學的口號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對引言部分,教材本目所引資料及【學思之窗】中所引材料進行分析,并適當補充相關內容,以加深對此內容的理解。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于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2)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因而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后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對于運動的主要內容,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其內涵和意義,使之充實化、具體形象化,即與教材內容和補充資料對照、聯系起來分析、認識。對于運動前后期內容的變化,教師應適當強調。
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教材總結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進步性及局限性。
(1)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并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建議教師在此處可幫助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2)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他們還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
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建議教師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進而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