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關于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聯系講解法,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找出適當的切入點,對新文化運動作出評價。如提問近代中國有哪幾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們對封建思想有怎樣的沖擊?新文化運動在這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樣的?對“新文化運動中,一些先進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統思想的過程中,對東西方文化的某些想法,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片面性”這句話應如何理解?等,從而明確新文化運動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但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進而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講到“《新青年》的誕生”,可以利用課本提供的北大紅樓的照片。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學生從這座紅樓走上街頭,和北京學生一起游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承認日本接管德國侵占中國山東的各種特權的無理決定。“五四運動”之前,共產主義讀書會小組在此成立,它是中國最早介紹和宣傳馬列著作的陣地,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案例二 在講到“德先生和賽先生”一目,可以通過對典型例子的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
教材中的【歷史縱橫】介紹了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一篇反封建的戰斗檄文,小說中的“狂人”象征著一代還不能夠被多數民眾理解的文化先覺者,是一個英勇孤獨的戰士。他通過痛苦的反思,得出一個振聾發聵的結論: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說的結尾,魯迅說“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寫道: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魯迅在《狂人日記》之后,“一發而不可收”,寫出了《孔乙己》《藥》等著名小說,深刻揭示了封建傳統思想給人們造成的精神創傷。他解剖中華民族國民性的弱點,意在暴露社會病根,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這一時期的小說集結時,取名為《吶喊》。
除魯迅之外,還有郁達夫、葉紹鈞等人的小說也從不同的視角表現了社會黑暗、民族衰弱給知識青年和勞動人民造成的痛苦。
案例三 在學習“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時,教師可以聯系中國近代的幾次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圍繞著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論戰。這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展開了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它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你能解釋上面這段文字嗎?是否同意他的觀點?
解題關鍵:中國要擺脫愚昧的狀態,必須用科學的知識破除迷信。
思路引領:國人不知科學的危害;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
答案提示:同意他的觀點。中國人因為不懂科學,所以處于愚昧落后的狀態,所以要想擺脫這種狀態,“當以科學和人權并重”,建立有現代技術的農業和獨立的現代工業,用科學知識破除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