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工業社會的來臨
17世紀中期起,英國已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牛頓力學體系的形成;牛頓對微積分學說的建立;吉爾伯特對近代磁學與電學的重大貢獻;波義耳定律的發現;哈維建立了血液循環學說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文化知識條件。18世紀中期,英國工場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工業水平有較大提高,工人技術走向而純熟,從而使工業革命具備了生產技術條件。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從棉紡織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的
思考: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從棉紡織業啟動?
因為棉紡織工業是當時新興的工業,受舊習慣的束縛比較少(如棉紡織業沒有成立行會組織),對于新方法的采用較為容易。另外,當時棉紡織業比較集中,不像毛織業那樣分散,因此也比較容易改變為機器化的大生產。棉紡織品是人們衣著必需品,社會需求量大,同時又受到印度優質棉布的競爭,技術革新勢在必行。
在棉紡織機器發明過程中,紡紗和織布機器的發明是互為推進的。
(1)凱伊發明“飛梭”(導火線)
插圖《飛梭》
18世紀前期,凱伊發明“飛梭”,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棉紗供應不上,英國出現“棉紗荒”。
(2)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手搖“珍妮紡紗機”(開始標志)
插圖《珍妮紡紗機》
為了解決棉紗荒,哈格里夫斯發明手搖“珍妮紡紗機”,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紡出的紗細而且易斷,手搖也十分費力。
(3)阿克萊特在發明水力紡紗機基礎上建立第一家水力紡紗廠
1771年在水力紡紗機發明的基礎上,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個水力紡紗廠,標志著現代工廠的誕生。但是水力紡紗機也有缺點,所紡的紗太粗。
(4)克隆普頓發明騾機
“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用水力推動的騾機可以同時帶動3、4百個紗錠,運轉速度快,能紡出結實的粗紗和細沙,價格比較低廉。
(5)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
把織布效率提高40倍。
隨著機器的廣泛使用,日益顯露以水力為動力的局限性,動力革命便提上日程。人們迫切需要一種不受季節、地點限制的動力機械。
2、動力革命
(1)1782年瓦特研制“萬能蒸汽機”
插圖《瓦特》、《萬能蒸汽機》
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作重要發明,有力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步伐,開辟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2)宣告“蒸汽時代”到來
伴隨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對煤炭和鋼鐵的需求大增,從而促使了煤炭和鋼鐵的大量生產和運用,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成就,他解決了新能源和新材料問題。19世紀初,英國煤產量的增長和鋼鐵煉造工藝的改進為機器制造業奠定基礎。進入19世紀后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開始了運輸技術的重大改革。
3、運輸技術的變革
(1)富爾敦發明第一艘蒸汽汽船
插圖《蒸汽汽船》
18xx年富爾敦親自駕駛“克勒蒙”號汽船在哈得孫河試航成功。1838年蒸汽汽船橫渡大西洋。
(2)斯蒂芬遜發明第一臺蒸汽機車
插圖《蒸汽機車》
(3)出現興修鐵路的熱潮
插圖《鐵路發展》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此后出現了興修鐵路的熱潮,1870年全世界鐵路總長度已達21萬公里,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
4、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完成
具體標志:英國建成了以紡織、鋼鐵、機械為核心的現代工業體系。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1、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