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工業時代初期的社會矛盾教案
第11課 工業時代初期的社會矛盾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工業時代初期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知道相關社會立法的出現,首先是從工廠法開始。理解工業時代初期尖銳的社會矛盾是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理解造成社會矛盾的原因;理解社會立法增加了社會的公平和公正程度,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2.讓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視頻,思考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產生的原因和各國通過立法控制矛盾的原因,學習從圖片和文字資料中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及學會掌握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3.肯定工業革命的進步性,贊同社會公平、公正。同情處境悲慘的工人階級,對城市的貧困現象表示憂慮,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追求保障人的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文觀念。
[重點與難點]
重點: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和原因。
難點: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產生的原因和各國通過立法控制矛盾的原因。
說明:
1.只有了解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工業革命初期社會矛盾加劇的表現,認識和了解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才能有效理解社會立法產生的原因,并為下一單元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等鋪設知識基礎,故以此為重點。
2.通過工業時代初期社會的人文紐帶被擰斷,工人的激烈抗爭,社會的動蕩等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有產者和統治集團意識到社會發展應同時照顧社會公平、公正,尋求解決貧窮問題,彌補已撕裂的社會。使學生充分認識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對學生來講有一定的困難。故以此為難點。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
以問題導入法方式導入新課。提問:第一次工業革命具有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問題后,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論斷。在肯定工業革命在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帶來了社會的繁榮的同時,指出其并沒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相應成果,工業革命也衍生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拉大、犯罪等許多新的社會問題。
2.“血汗工廠”
出示圖片一《倫敦工業區》插圖《在煤礦坑道里工作的童工》
引用資料一工業革命后,雇主與工人關系變化的材料(見資料附錄)。
請學生閱讀本目教材,提問:你認為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狀況如何?思考:“血汗工廠”體現在哪些方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詳見[訓練設計]5
讓學生認識,工業時代初期資產階級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廣泛采用大機器生產并盡可能地降低勞動力成本,使工人階級陷入悲慘的境地,許多工廠成為殘酷剝削工人的“血汗工廠”。工人高強度勞作,工作環境惡劣,勞動時間長,工資底廉,得不到必要教育等。
資本家為取得高額利潤大量雇傭女工和童工,工人的妻子和兒女與成年男人干一樣的活,而女工和童工在工廠里的工作非常艱苦,除工作時間長、拿著更為低廉的工資之外,勞動安全毫無保障,機器很容易出事故,而一旦出事,受害童工就被趕出工廠,再也沒有人過問。在煤礦地區,大量童工用于井下,在不到一米高的坑道里用四肢著地把幾百斤的煤筐拖到地面上。井下事故頻繁,經常發生傷亡情況,處境十分悲慘。
失業 ,工時長,工資低廉,工廠使用童工,工作環境艱苦,勞動安全毫無保障,工資收入低導致工人生活質量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