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工業時代初期的社會矛盾教案
一旦疾病形成,就不只是窮人的專利,所有的人都會感染,窮人死亡,富人照樣死亡。所以,要徹底解決疾病問題,就要解決過分貧窮的問題,不能讓窮人窮到極端的程度。慢慢的,不僅是統治者,連有產者也達成了共識:貧窮問題必須解決。而要解決貧窮問題,就要否定“自由放任”的原則和唯利是圖,讓全社會都來關注貧窮問題。19世紀初,英國人最先意識到社會發展應同時照顧社會公平、公正,“貧困不是客觀規律,而是工業革命的失誤”。為維護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緩和階級矛盾,必須妥善、公正地解決勞工問題。制定了一些關于勞動、報酬、教育、衛生和社會救濟方面的法律和法規。由此啟動了社會立法。
問題:面對工業社會初期的社會矛盾,各國政府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學生閱讀課文:p49頁《工廠法》內容部分。
讓學生了解:
18xx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第一部《工廠法》,規定了保護童工的健康與道德法案,這被視為現代社會立法的開端。
19世紀20--70年代,英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工廠法》、《工會法》、《礦井法》、《十小時工作法》、《公共衛生法》等社會法規。保護童工、女工的基本權利,并逐步發展到規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等等。此后,勞動法的興起成為各國社會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國的俾斯麥政府先后頒布了包括疾病保險、災害保險、養老保險等在內的一系列保障勞工權益的社會保險法案。此后,針對勞工的社會保險立法開始在西方各國推行。
課堂討論:工業革命期間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社會立法的發揮了什么作用?
提示:
一方面,它們開創了對工廠工人權利進行保護的立法先例,《工廠法》的體系由此創立,工廠工人的利益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得到維護。從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會底層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條件,發揮了緩和矛盾、化解社會沖突的作用,
另一方面,半個世紀的有關立法的努力使社會認識到工廠制在創造更多財富的同時也會創造弊端,但弊端是可以彌補的。
但社會立法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的公正、公平,也沒有消弭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和沖突。
思考:為什么當時的社會立法收效甚微?
工業社會初期實際也是資本主義制度興起和成熟的過程。社會保障制度范圍小、不完善;“工業革命的失誤”——城市貧困、貧富分化嚴重、工人工作環境、城市生活條件惡劣等現象,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國家也為其“工業革命的失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提示:對社會立法的作用不能無限拔高,為下一單元教學做知識和認識的鋪墊。
【課堂小結】
人們常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但英國花了近兩百年時間才把工業革命引起的失誤彌補過來,也實在是太晚了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實行福利制度,轉向福利國家,最終消解了由工業革命帶來的人文災難。
[資料附錄]
圖片一
古斯塔夫•多雷 1870年所繪的倫敦開始有工業區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片二
圖片來源: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
圖片三
資料一:
著名小說家司各特曾經說:蒸汽機出現以后,雇主和工人間的關系改變了。在蒸汽機出現之前,紡織廠建筑在水邊,建在偏僻的鄉村里。那時,雇主和工人之間還保持著私人的聯系,雇主必須關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那里,等等。在蒸氣機出現以后,工廠搬到了城市,這時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這個星期找500 個人干活、付給他們一個星期的工資,下個星期又找 500 個人,把前面這 500 個人就丟掉了,好像是丟掉 500 個舊梭子一樣。至于他們失業后會怎樣,是沒有人過問的。于是,工人被拋進了毫無保障的生存狀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