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工業時代初期的社會矛盾教案
出示資料二,保羅.j.芒圖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一書中對早期的企業主的指責,
圖片二電影《摩登時代》圖片以及有關文段。
請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課文分析工業社會初期造成“血汗工廠”現象的原因。
提示:資產階級唯利是圖、資本的貪婪是造成“血汗工廠”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無序的競爭也是另一個原因。
“血汗工廠”是城市無償剝奪、奴役和壓迫工人造成的直接結果。
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借助被卡在巨大齒輪中的工人暗示人類已經成為機器的奴仆。
3.城市的貧困問題
引用歷史學家哈孟德夫婦的話(見教材)過渡到本目教學。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觀察圖片,對比工業時代初期貧富分化的主要表現。
出示材料:插圖《英國格拉斯哥貧民窟》、播放電影《霧都孤兒》片斷、英國工業革命貧富差距數字圖表、圖片三:《19世紀歐洲工人的生活》等材料(見資料附錄)
引導學生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并做批判性反思。
工業時代初期貧富分化的主要表現:
富人區:(資本家和富人)豪華的住宅、綠茵環抱、空氣清新 、交通便捷 。
貧民區:(中低收入工人、農村人口、失業、破產者)房屋擁擠不堪、交通不便、污水橫流、拉圾成堆、煙塵和廢氣四溢、衛生條件惡化、傳染病蔓延、是犯罪的滋生地。
分析與結論:
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造成城市的急遽膨脹。由大機器生產主宰著的新型工業城市,使封建時代以家庭的工業為主體的傳統城市結構日趨崩潰,歐洲城市的數量與規模迅速增加和擴大。
城市快速發展,貧富分化擴大,一個城市形成兩個不同的世界:富人區和貧民區。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和階級關系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時征。
反思:
到19世紀中葉,英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但隨著財富的積累,窮人反而增加了,財富的分配極不合理。在工業化進程中,人們把社會公正問題忘得一干二凈,進而把社會不平等看作天經地義,社會的人文紐帶被工業化完全擰斷。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教材,思考:工業時代初期出現城市貧困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讓學生認識:城市化進程過于迅速、管理跟不上是出現城市貧困問題的主要原因;此外還有自由貿易理論的缺陷問題。(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卻忽略了社會發展)
知識拓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有何關系?
⑴經濟發展更多體現在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資源的開發利用、產品的增加、產值的增長等方面。
⑵社會發展主要指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會保障、教育公平、交通便利、醫療、就業等。
⑶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①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②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所在,③社會發展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的發展。
2. 社會立法
提問: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什么時候開始通過社會立法嘗試解決社會矛盾?
早在16xx年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就頒布了《伊麗莎白法規》的濟貧法,但現代意義的社會立法出現在19世紀,首先從工廠法開始。18xx年,德國國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
提問: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要推行社會立法?
工人階級的斗爭,經濟規律的教訓。
工業時代初期,勞資沖突亦空前激烈。由于長期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超長的工作時間,領取吃不飽、餓不死的“饑餓工資”,廣大勞工被迫不斷與資本家進行斗爭,社會因此長期處于動蕩之中。工人的貧窮對富裕階層也可以造成威脅,比如,貧民窟是貧窮的標志,而貧民窟衛生條件惡劣,成為 “霍亂國王的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