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教案
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i四聲,股,大腿),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
注釋
靠近邊塞的人,有個善于方術的人。(他家的)馬無原無故跑到胡人那去了,大家都安慰他。那家的父親
說:“這又怎么馬上就知道不是福氣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來祝賀他。那家的父
親說:“這又怎么馬上就知道不可能是禍患呢?”家里多了良馬,那家的兒子喜歡騎馬,(一次從馬上)摔下折斷了大
腿骨,大家都來安慰他,那家的父親說:“這又怎么馬上就知道不是福氣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壯年男
人都拿起弓箭參戰,(住在)邊塞附近的人(壯年男人),死去的人有百分之九十,這家就是因為腿瘸的原因,父子的
性命都得以保全。
英文釋義
1.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ǜ)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釋】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注 釋】
1.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2.自--從。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4.契--音氣,動詞,雕刻。
5.是--這兒。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墜--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寓 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迷信教條;墨守成規,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地點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
【詞性】
貶義詞
鄭人買履
【導讀】鄭人犯了教條主義錯誤,造成了買不到鞋子的后果。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即“試之以足”),不要教條主義(即“寧信度,無自信也”)
【發音】
zhèng rén mǎi lǚ
鄭 人 買 履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