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教案
【白話文典故】
古時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腳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來到了集市上賣鞋的店鋪里,看好了一雙鞋,正準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帶來了,就說忘了帶尺寸,回家拿來尺寸再買,所以就往回走。旁邊的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什么不直接試試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鄭國的那人就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后來人們就用“鄭人買履”來形容和譏笑那些不顧客觀實際,搞教條主義的人。
【中心思想】
《鄭人買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條,而不注重客觀現實的人。
邯鄲學步slavish imitation of others and loss of one's own individuality
【發 音】
hán dān xué bù
【解 釋】
邯鄲:地名,在河北省;步:步伐。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長處失去了。
從前有個人在邯鄲學習怎樣走路,結果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于是只好爬著回家去。
【出 處】
1、莊周《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2、昔有學步于邯鄲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復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歸耳④。——《漢書》
①昔(xī)——從前,過去。步——行走,走路。邯鄲(hán dān)—— 戰國時趙國都城。
②曾——這里相當于“乃”,意思同“卻”。仿佛——大略、大概。
③故步——原來走路的步法。
④匍匐(pú fú)——爬行。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示 例】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1回:“盛希瑗道:'是~,失其故步幺?'”
半臂添寒尚書醉,屏后金釵楚楚,齊俯首~。(清•梁紹任《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
【近義詞】
鸚鵡學舌、東施效顰、數典忘祖 、壽陵失步
【反義詞】
標新立異、獨辟蹊徑、擇善而從
【故事新編】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